二十年前,济宁与徐州还在淮海大地并肩而立,彼时济宁凭能源家底腰板更硬。
二十年后,3600亿的GDP差距让不少人感叹“连车尾灯都看不见了”,这鸿沟几乎等同于再隔出一个烟台的经济体量。但把时间轴拉长看,差距从来不是定局,济宁的“翻身仗”早已悄然开局。
没人否认济宁曾走过弯路。当徐州早早用“挖煤的钱”培育装备制造新动能时,济宁一度困在资源依赖的舒适区,直到煤炭产业根基动摇才猛然惊醒。但清醒就不算晚,如今的济宁正用“刮骨疗毒”的狠劲拆旧摊子、铺新跑道,这份魄力正是追赶的底气所在。
产业升级的“主引擎”已全速启动。济宁锚定“232”优势产业集群,剑指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两千亿级赛道,同步壮大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方阵,2025年规上工业营收将冲击5500亿元。山推、小松等老国企不再抱守传统生产线,太阳纸业、华勤集团正朝着800亿、700亿营收目标攀登,40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将成新鲜血液,这不正是徐州当年徐工崛起的翻版?
交通与项目的“硬支撑”持续夯实。济宁大道东延、蔡庄互通立交等工程加速推进,“10分钟上高架、20分钟上高速”的交通网正在成型,鲁南高铁与京杭运河的优势正转化为产业引力。今年1100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将形成2200亿元投资拉动,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还在不断吸引上下游配套落地,这比当年徐州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基础更扎实。
更可贵的是济宁摸清了“破局关键”。放下“单打独斗”的执念,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用自身能源优势对接徐州高端制造技术,这种互补协作正是缩小差距的捷径。文旅领域3000场促消费活动将撬动950亿元收入,“三孔”“微山湖”的品牌力不比徐州任何文旅IP逊色。
徐州的狂奔是榜样而非标尺,济宁的转型之路虽起步稍晚,但工业家底、交通区位、文化底蕴这些“老本钱”仍在发光。3600亿的差距,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只要沿着制造强市、文旅兴市的路径坚定走下去,济宁终将找回属于自己的“直腰板”,未来未必不能与徐州再叙“兄弟并肩”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