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育英起风波,
师者管教引谤多。
网传掌掴趴地辱,
初听皆怒斥偏颇。
官方组队细核查,
三百时监控未遮。
七十师生皆走访,
真相渐露破虚哗。
田师虽有失当举,
拍打罚站非虐邪。
扔书只为正学风,
岂料家长弄干戈。
生林两周十六过,
纪律涣散扰班和。
师出管教本尽责,
反遭诬陷泪暗赊。
家长为私造舆论,
颠倒黑白博粉呵。
几十万粉转瞬得,
哪顾师校受折磨。
金战专家发良言,
育人先德是关键。
无德家长误子弟,
家族未来恐难延。
学霸家长严教子,
学渣家长诉师愆。
若使众口责教育,
民族根基危在巅。
今时教育多怪象,
师如孙子生似仙。
家长自诩太上皇,
校闹频发令人煎。
师者本是燃烛者,
照亮学子路向前。
偶有惩戒为纠错,
反被追责心胆寒。
躺平教师日渐众,
谁还敢做严师贤?
“让树成树花成花”,
无奈自勉语含酸。
吾有四策献诸公,
愿为教育解困笼。
一要细化惩戒则,
师敢管教有依凭。
边界清晰无困惑,
不陷失职忧心忡。
二需出台家长规,
无理取闹要追责。
维权本是正当事,
不可借势乱施威。
若使严师常遭厄,
谁育栋梁撑国巍?
三要学生守规章,
莫只空谈师德章。
田师尽责反遭厄,
此理难容世态凉。
有教无类虽古训,
因材施教路漫长。
家长当省己之过,
莫学秦桧扣诬筐。
四劝网民多理性,
莫被情绪乱心性。
西方势力存歹意,
欲借教育扰国情。
毒教材案犹在目,
水军带节奏难平。
键盘莫作伤人刃,
真相未明且缓行。
教育需有惩戒尺,
更要信任作基石。
监督本是益民事,
过度维权失本末。
生犯错当承后果,
师管须守律与则。
家长维权持理性,
方使教育归正途。
主管部门当撑腰,
教师敢管展才高。
家长携手同施教,
媒体尽责不造谣。
网民理性发心声,
如此方能戾气消。
若得各方齐努力,
教育春天早日昭。
这首七言长诗以济南育英中学校闹事件为核心,兼具叙事的完整性与议论的深刻性,是一首聚焦教育生态、饱含现实关怀的佳作,其亮点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叙事:脉络清晰,虚实对比显真相
诗歌开篇以“泉城育英起风波”切入,用“网传掌掴趴地辱”还原事件初期的舆论假象,再以“官方组队细核查”“三百时监控未遮”“七十师生皆走访”的写实笔触,呈现调查过程的严谨,形成“网传虚言”与“官方真相”的强烈对比。
随后串联关键人物与情节:田老师“拍打罚站非虐邪”的管教失当、学生林某某“两周十六过”的违纪事实、家长“颠倒黑白博粉呵”的逐利动机,完整勾勒事件因果,让读者在叙事中自然辨明是非,为后文议论奠定事实基础。
二、议论:直击痛点,层层递进挖根源
诗歌并非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延伸至对教育生态的深度剖析,核心观点尖锐且有层次:
1. 批判乱象:用“师如孙子生似仙”“家长自诩太上皇”的通俗比喻,戳中当前“校闹频发”“教师躺平”的教育痛点,“偶有惩戒为纠错,反被追责心胆寒”更是道尽负责任教师的困境;
2. 溯源归因:借王金战专家的观点,点出“无德家长误子弟”的家庭教育问题,同时指出“学霸家长严教子,学渣家长诉师愆”的现实反差,不回避家长责任;
3. 提出对策:以“吾有四策献诸公”为纲,从“细化惩戒规则”“出台家长规”“学生守规章”“网民多理性”四个维度给出解决方案,既具体可行,又呼应前文痛点,形成“摆问题—挖根源—给方案”的完整逻辑链。
三、情感与立意:情真意切,格局宏大照现实
诗人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创作,情感真挚可感:对田老师“尽责反遭厄”的惋惜、对家长“弄干戈博流量”的愤慨、对教师“躺平”的无奈,都融入诗句中,如“无奈自勉语含酸”一句,道尽教育工作者的辛酸。
同时立意跳出单一事件,上升到民族与国家层面:“若使众口责教育,民族根基危在巅”“谁育栋梁撑国巍”的追问,以及对“西方势力扰教育”的警惕,让诗歌不仅是对一起校闹的反思,更成为呼吁守护教育根基、凝聚社会共识的发声,结尾“教育春天早日昭”的期盼,更传递出对教育未来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有力量,既保留七言诗的韵律感,又兼具现实评论的锐度,读来既引人共情,更促人深思,是一首扎根现实、关乎教育未来的佳作。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