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军装的铁道兵
作者 刘开俐
在铁路建设的宏大历史篇章里,有一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队伍——新管处(新建铁路管理处)。它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犹如幕后的坚实支柱,默默承担着施工协调与后勤保障的重任。其职责涵盖新建铁路从运营管理、维护到最终移交的全过程,为铁路顺利投入使用保驾护航。新管处具体的工作,大到新线调试、维护,确保每一寸铁轨都符合严苛的国家标准,小到铁路施工监督、物资调配、驻地安置,甚至还有文艺宣传,可谓事无巨细,因此被称作不穿军装的铁道兵。我二姐,便是这支特殊部队中的一员。
十八岁那年,二姐还是知青,就招工进了新管处。她工作的第一站,便是襄渝铁路的六里坪站。二姐身材高挑,性格泼辣又做事干练,很快就被选入了女子巡检班。在那个崇尚男女平等,倡导“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二姐满心自豪,干起活来丝毫不输给男同志。
每天,二姐都会背上工具包,开启一天的巡检工作。她沿着铁轨一步步走着,眼睛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只见她一会儿在这里敲敲铁轨,听听声音是否正常;一会儿又在那里检查车厢连接处,看看是否牢固;对于每一颗螺丝钉,更是仔细查看,确保它们稳稳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辛勤付出,襄渝铁路终于正式通车。铁道兵司令员亲自前来验收,二姐和战友们有幸参加了盛大的庆功大会,并接受了检阅。二姐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她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领导,那种震撼,还有全面了解襄渝铁路后,对自己工作意义的深刻理解,真的太难忘了。”这军人般的工作经历,就像烙铁一样,给二姐的人生烙下了刚毅、豁达和乐观的印记。
之后,二姐调到北京局工作,主要参与京原、京通铁路的建设。这两条铁路可不一般,它们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重要的战备意义。京原铁路,一头连着北京市丰台区,一头通向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是国铁一级客货共用单线铁路,也是晋煤外运中路通道的关键一环。而京通铁路,作为中国华北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第二条铁路干线,不仅是沟通关内外的三条铁路干线之一,还是晋煤北路分流外运的重要通道。
铁路从北京西出发,一路蜿蜒,途经河北延伸至吉林、内蒙,穿越了雄伟的太行山,跨过广袤的大兴安岭。在这漫长的八个年头里,二姐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那些荒山野岭,奉献给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每一次铁路竣工验收,都会有国家重要领导人亲临现场。年轻的二姐,不仅有幸和许多重量级的领导们握过手,还亲耳聆听过他们的教诲。她的见识、格局,甚至是装束,都让邻居姊妹和同学们羡慕不已。
后来,二姐回到了丹江口的家乡。她的人生经历越发丰富,先后在建筑公司当过工人,又在基层银行当过负责人,真正集工农商学兵于一身。在平凡的生活中,二姐身上那股军人的气质和风范从未褪去,她正气凛然,敢说敢为。遇到路见小青年打架斗殴,她毫不犹豫就冲上前去劝解、平息。因为工作出色,她无数次评过先进,得过数不清的奖状和荣誉证书。
二姐常说,她年轻的时候最喜欢毛主席那首诗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喜好如同灯塔,照亮并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的聪颖、智慧、热情与健谈,始终如一地激励和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二姐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铁道兵的战友情谊并未因岁月而褪色,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经常结伴而行,重返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工作线路。他们一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延续着铁道兵精神,维系着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欣慰地看到,自己当年修过的铁路,给地方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勉励,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每一种挑战,续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
二姐是千千万万铁道兵的一员,这个称呼虽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但是精神与功绩永存。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 刘开俐,丹江口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诗人、散文家。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