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3、4,“三标课堂(三和课堂)”下睿聪学子的“起立•说话•击掌•坐下”等动作语言一瞥。图4,本文作者李育民先生(后排左1)在睿聪观课。
起立•说话•击掌•坐下,是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的标志性动作,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改变着传统课堂的生命状态。
——题记
2025年9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学校的三位老师有幸走进山东德州睿聪高中,真切领略到“中国教育看山东”绝非虚言。山东教育人展现出的领悟力、创造力与执行力,着实令人赞叹!
在课桌与黑板搭建的传统教学空间里,学生常被贴上“久坐族”“低头族”的标签。颈椎前倾的弧度、课间瘫在座位上的疲惫、面对屏幕时干涩的双眼,正悄然改写着他们成长的健康轨迹。而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目标导航、工具引领、教学评一体)的创新实践,正努力将“养生”理念融入教学肌理,让知识吸收与生命养护同频共振。当书本翻页声与呼吸冥想的韵律交织,当公式推导与肢体拉伸的节奏同步,课堂便成了滋养身心的“生命实验室”。
当看到睿聪高中“三标课堂(三和教育)”里的学生们齐刷刷起立,站立自学时桌椅碰撞的轻响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击掌声与鼓掌声如春潮般涌过课桌间的空隙——这并非刻意设计的肢体表演,而是一场让身体与心灵在知识场域中共同呼吸的“养生仪式”。那些被规范进课堂的动作:起立、说话(对子教学)、击掌、坐下,举手抢答、鼓掌激励……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堂重构为滋养生命活力的“养生场”。
一、肢体觉醒:让久坐的青春舒展成树
传统课堂里,学生久坐如雕塑,腰背佝偻成弓,目光困锁于一方课桌。“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的第一个动作“起立”,便是对身体的一次温柔唤醒。当脊椎在直立中舒展,胸腔在抬首间打开,血液便如解冻的溪流重新奔涌至四肢百骸。站立自学时,学生不必被座椅束缚,或轻倚桌沿沉思,或小幅踱步梳理思路,身体的轻微晃动反而激活了大脑的认知灵敏度。正如中医理论中“动则生阳”的智慧,站立姿态让青春的能量不再淤积于久坐的疲惫里,而是转化为探索知识的驱动力。
曾有学生笑言:“以前坐久了会头晕,现在站着看书,连窗外的风声都听得更清楚。”这并非玩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站立学习能减少久坐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提升大脑供氧效率。“坐下”的动作,则成为动静结合的节点——当思维在站立中激荡后,落座的瞬间如同收势的太极,让身体在张弛有度中找到平衡。这种肢体的规律性运动,恰如传统养生中的“导引术”,让课堂成为调节气血的场域。
二、声息相通:让表达成为心灵的吐纳
“说话(对子教学)”与“举手抢答”,打破了课堂沉默的桎梏,让声音成为心灵的呼吸。许多学生曾在传统课堂中习惯了“倾听者”的角色,喉咙像被无形的枷锁锁住。而“三标课堂(三和课堂)”里,举手时手臂扬起的弧度,如同打开胸腔的风帆,让勇气随指尖升起;抢答时脱口而出的观点,无论对错,都是一次心灵的“吐故纳新”。当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声,紧张的喉结会放松,拘谨的气息会舒展,这种表达的自由,恰如中医“炼气”之法——将淤积的胆怯、焦虑随声音排出,吸入自信与从容的能量。
有位内向的学生道:“第一次举手时,心脏像擂鼓,但说出想法后,同学们的击掌声让我突然觉得,原来我的声音也能被听见。”击掌与鼓掌的动作,在此刻成为能量的传递仪式:掌心相触的瞬间,不仅是对同伴的认可,更是集体情绪的共振。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肢体互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让课堂充满愉悦感,而这种由内而外的情绪流动,正是“养心”的核心——当心灵在接纳与被接纳中获得滋养,学习便不再是负担,而是一场身心沉浸的修行。
三、动静相生:让课堂成为生命的太极图
“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的动作设计,暗合了传统养生“阴阳平衡”的智慧。站立自学是“动”,坐下思考是“静”;举手抢答是“阳”,倾听记录是“阴”;击掌的热烈是“升”,鼓掌的共鸣是“合”。这种规律性的动静转换,如同太极图中流转的阴阳鱼,让学生的身心在张弛中找到节奏。
考察时观察到,当学生完成一轮站立自学后,坐下时的专注度反而更高;当激烈的抢答过后,课堂会自然进入一种深度思考的静谧。这种节奏的调节,恰如中医“子午流注”的时辰养生观——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在动态中释放能量,在静态中积蓄力量。而集体性的动作,如统一的起立、整齐的击掌,则形成了一种场域的“共振”,让个体的能量在集体中被放大,如同传统养生中“聚气”的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能量场。
当知识与生命彼此滋养,课堂不该是囚禁身体的牢笼,而应是唤醒生命的沃土。睿聪高中“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的动作设计,看似是对课堂秩序的规范,实则是对生命节律的尊重——让学生在起立与坐下间感知身体的存在,在说话与倾听中锤炼心灵的韧性,在击掌与鼓掌中体验集体的温暖。这种将“养生”融入教育的智慧,让知识的获取不再以消耗健康为代价,而是让身体与心灵在课堂中共同生长。
或许,真正的教育养生,从来不是刻意的保养,而是创造一个让生命得以舒展的场域。当学生能在课堂中自由地站立、自信地发声、自然地互动,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贯穿一生的生命活力——这,才是课堂馈赠给青春最珍贵的“养生之道”。
在这个被效率焦虑裹挟的时代,让课堂成为养生课,不是弱化学习强度,而是用生命科学的智慧重构教育逻辑:当学生学会那些被规范进课堂的动作:起立、说话、击掌、坐下,举手抢答,鼓掌激励……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受用一生的自我养护能力。而这,或许才是教育最根本的“达标”——让每个生命在求知路上,都能走得更远、更稳、更舒展。
2025年9月,李育民董事(中)与孟国泰院长、池国益校长在希平学校操场散步,憧憬理想的教育。
作者简介
李育民,中共党员,中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学校董事。自2007年7月担任恒兴中学校长以来,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带领恒中全体师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及CN刊物上获奖、发表10多篇次。先后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市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青力点评
李育民先生的这篇文章视角独特,将“三标课堂(三和课堂)”与养生理念巧妙融合,展现出创新的教育思维。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述,从肢体觉醒、声息相通、动静相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三标课堂(三和课堂)”如何成为滋养学生身心的“养生场”。文中引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和心理学成果,增强了论述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来生动有趣。整体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三标课堂(三和课堂)”的实践成果,更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是一篇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佳作!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