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文化传承的华章
读王季庆《洪谷人文》有感
文/高五幸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中流砥柱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守护与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火。王季庆老先生所著的《洪谷人文》,便是这样一部饱含心血与热忱的文化佳作。它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洪谷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天空,生动展现了一位老者老有所为、执着坚守文化传承使命的高尚情怀。
王季庆老先生在文化领域的贡献,远非《洪谷人文》一书所能涵盖。他在秦坑儒谷兴文研究会的创建与发展中,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彼时,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如同一片文化荒原。然而,老先生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四处奔走,与高建强合力积极筹建秦坑儒谷遗址保护兴文研究会。这一举措,恰似在荒原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研究会的成立,为沉睡多年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吸引了众多文史、文化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翻开《洪谷人文》上下册,仿佛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历史长卷。王老先生以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将洪谷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他对家乡洪谷的炽热热爱。这份热爱,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他不辞辛劳,深入探寻秦始皇“坑儒遗址”等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他的探寻并非浮光掠影,更不是简单的史料罗列。在他的笔下,古老的故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如同被岁月尘封的珍珠,被他小心翼翼地拾起、擦拭,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仿佛沉睡已久的巨人,被他用文学的魔杖轻轻唤醒,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洪谷人文》无疑是洪谷地区文化领域的一座巍峨丰碑。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实的资料,系统地梳理了当地的历史、风俗、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宛如一位无声的历史导师,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洪谷地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阅读这本书,我们仿佛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文化脉搏,领略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启迪与指引,为洪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恰似为一座高楼大厦打下了深深的地基。
从王季庆老先生个人的角度而言,这部作品是他老有所为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完美诠释。在年事渐高、许多人选择安享晚年的时候,他却怀揣着对文化的炽热热爱和执着追求,全身心投入到《洪谷人文》的创作中。他创办的“季庆书画艺术馆”,宛如一座充满活力的艺术殿堂,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创造的激情。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他对文化艺术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文化传承者的风采。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为我们树立了令人敬仰的榜样。
我对王季庆老兄的敬重,源于他为我出版的《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三部书题写书名却分文不取。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感怀于心,终生难忘。“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他,我认为再恰当不过。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如汹涌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根基。然而,王季庆老先生却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坚守着传统文化的阵地。他深入民间,如同一位执着的寻宝者,挖掘那些被忽视的文化瑰宝。他以文字和艺术为载体,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洪谷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我们深深敬仰,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洪谷人文》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对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对传统祖先智慧和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珍视,以及对洪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美好期许。王季庆老先生以他的老有所为,书写了一篇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的文化传承华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也将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继续前行,让洪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远闪耀的明珠。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1954年7月22日出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百余万字。《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用笨拙的秃笔,书写多彩瑰丽的城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