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愚吟
文/也求
嗟乎!天地生人,禀气而异,或谓智愚,自古争讼。余尝闻巴尔扎克有言,世人有二,智愚殊途,昔年未解其意,今皓首而幡然。浮生若寄,白驹过隙,唯愿燃残烛以照来者,孰料世路崄巇,竟遭风雨相逼。
观夫世相百态,智愚岂易辨哉?或外拙内慧,或似聪实昏。昔有葛氏翁,敛金如痴,人讥其昧,然巴尔扎克谓“幸福非由精明得”,此非愚中藏大巧耶?佛陀示法,愚者三失:思不当思、言不当言、行不当行;智者三德:离贪嗔痴、守口如瓶、修身济世。今之嘲我者,其舌如刀,其目如炬,安知非执聪明之相,堕愚钝之渊?
且看古贤风范:吕端让相位而守拙,李贽赞其“大事不糊涂”;范公勾贬庸吏,宁闻一家哭,愿止万家哀。此非智者貌愚而心明如镜耶?至若寓言伊莎贝拉,拒纳愚昧,终成孤绝,恰证天道忌盈,满则招损。庄生讽辩士:胜人之口,断己人缘,与今之讥我者,何异同符?
余今暮年,深味世情。欲传文明薪火,竟逢荆棘满途:或笑迂阔,或诬沽名,甚者罗织罪名,布设险阻。然思《增壹阿含》云:“万里途程,不离初步”,但守十善本心,何惧流言如虎?昔管道工救危而众嗤,然其志超越马斯洛之求;愚公子佯傻讽富贵,竟显大智若愚之度。今之困厄,安知非天磨真金?
乃知智愚本如阴阳相生,流水不腐,智非机巧,在明道义;愚非懵懂,在守赤诚。智者知退,愚者强争;愚中含智,智里藏愚。巴尔扎克所谓“愚昧幸福”者,实指破执念而近崇高,岂颂蒙昧哉?昔东坡夜游赤壁,感江山无穷,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今余虽老,然精神所寄,必随星火相传,永世不灭。
至此幡然:但行正道,何问智愚?笑骂由他,俯仰无愧。且效陶公植菊东篱,观云岫出没;当如屈子怀瑾握瑜,任湘水沉浮。留得心灯一盏,照后来者之路,便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亦终有回响震彻乾坤!
2025.9.30泗水首邑
也求,江苏泗阳人。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多种纸媒、网络平台及多部诗选集。著个人诗集《诗路漫漫》。有多项诗歌比赛获奖经历。
✍🏻
TI ZHEN SHANG DU to us
一位诗人数十年的人生回响
——也求先生《智愚吟》赏读
文/舍媞贞
也求先生的《智愚吟》以赋体形式探讨“智愚”这一古老命题,初读似为人生感怀,细品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作为一位诗人,又曾历经教师、教育领导机关工作者、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者等多重身份的也求,在这篇作品中投射了他独特的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这篇赋体文不仅是一篇文学创作,更是一部凝结了作者生命经验的精神自传。
从诗人气质来看,《智愚吟》充满了意象的跳跃与情感的张力。开篇“天地生人,禀气而异”的宏阔视野,到“浮生若寄,白驹过隙”的生命感慨,再到“燃残烛以照来者”的悲壮情怀,无不展现诗人的敏感心灵与形象思维。诗人善于用具象表达抽象,如以“葛氏翁敛金如痴”喻指世俗价值观的颠倒,以“伊莎贝拉拒纳愚昧”象征精神洁癖者的孤独。这种表达方式使深奥的哲思变得可触可感,正是诗人思维的特质体现。
教师情怀在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求先生提到“欲传文明薪火”,却“竟逢荆棘满途”,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感,正是教师职业的本能。文中多次出现的“照来者之路”、“星火相传”等意象,无不体现了一位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他对“智愚”的辨析,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即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价值的本质,这与站在讲台上启迪心智的教师角色一脉相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智愚吟》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文学实践。
教育管理者的经历,使也求对“智愚”问题有了更系统的思考。作为教育领导机关工作者,他必然经常面对人才评价、价值导向等命题。文中对吕端“大事不糊涂”、范仲淹“宁闻一家哭,愿止万家哀”的赞赏,实际上是对教育领导机关工作者应有素质的思考,也即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小处精明,而在于把握大局、坚持原则。这种思考超越了个人修养层面,上升到公共治理的高度,是从管理者视角对“智愚”命题的深化。
而纪检监察工作的经历,则为也求理解“智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这一特殊岗位上,他必然目睹了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案例,也见证了坚守原则者可能遭遇的“罗织罪名,布设险阻”。这种经验使他对“智愚”有了更为辩证的认识:“或外拙内慧,或似聪实昏”。文中提到“今之嘲我者,其舌如刀,其目如炬,安知非执聪明之相,堕愚钝之渊”,这既是对世俗评价标准的质疑,也隐含了对表面精明、实质迷失者的警醒。纪检监察工作需要对人性有深刻洞察,对权力有清醒认识,这些经验都沉淀为《智愚吟》中那份冷静与通透。
从具体内容看,《智愚吟》展现了也求先生对“智愚”问题的多维度思考:
其一,智愚的相对性。他指出“智愚本如阴阳相生”,打破了非智即愚的二元对立思维。这种辩证观点既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滋养,也来自多岗位历练后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在不同的语境中,智与愚可能相互转化,即在教育领域被视为“愚”的执着,在道德领域可能是“智”的坚守;在官场被视为“智”的圆滑,在纪检视角可能是“愚”的短视。
其二,智愚的本质界定。也求强调“智非机巧,在明道义;愚非懵懂,在守赤诚”,将价值判断从外在表现转向内在品质。这一观点凝聚了他的职业体验:作为教师,他明白知识的积累不等于智慧;作为管理者,他懂得技巧的娴熟不等于明智;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者,他深知规避风险的能力不等于人生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于明辨是非、坚守道义,真正的愚昧在于迷失方向、放弃原则。
其三,智愚的实践标准。文中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智愚的实践指向:葛朗台式的“精明”最终导向生命的贫瘠,管道工式的“愚拙”却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这种实践导向的智慧观,显然来自也求在不同岗位上的亲身实践,也就是智慧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检验,需要在行动中体现。
其四,智愚的超越境界。也求最终将智愚问题提升到生命境界的高度:“但行正道,何问智愚?笑骂由他,俯仰无愧。”这种超越世俗评价的定力,既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当代体现,也是也求在多重身份转换中形成的稳定价值内核。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面对何种评价,坚守内心的“正道”才是终极智慧。
《智愚吟》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赋予了当代的生命体验。也求先生通过自己的职业历程和人生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智愚观”。这种智慧既不是书斋中的玄思,也不是官场上的权谋,而是一个在多个领域实践、思考、沉淀后的生命结晶。
在价值多元、评价标准混乱的当下,《智愚吟》提供了一种清醒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教育的领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在管理的岗位,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长远的大智;在监督的角色,我们需要勇气坚持那种看似“愚拙”的原则。也求先生的个人经验或许独特,但他提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
文章的结尾,“留得心灯一盏,照后来者之路”,这既是也求作为教师、诗人的初心,也是他作为管理者、监督者的使命。这盏“心灯”不就是经过多重历练而不灭的精神之火吗?在这样的光照下,智愚之辨已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如何活出有意义生命的实践问题。
也求先生的《智愚吟》,是一位诗人几十年人生历练绘就的精神图谱,是一部浓缩的人生智慧,更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心灯。在这盏灯的光照下,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道路,更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方向……
——不论这条路,在世俗眼光中,是智,是愚。
2025.9.30饮吾馆
《成子湖诗刊》202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