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刊作者
曹光元/唐增虎/丛延春/蒋琦/王宣球
杜永脉/盛宗荣
本期编委
顾问:陈野涧/丛延春
审核:熊波
主编:刘堂平
优选精品
母亲,为您过生
曹光元(湖北淋山河镇)
我们在您向全世界宣告的那一天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我们四万万中国人的心
热血沸腾激情的热泪
洗涮一百几十年来的耻辱
我们欢呼跳跃高喊您万岁
万万岁
您挥着的帽子加速人民对您
无限爱戴忠诚的热爱
是您对人民无私的承诺
人民万岁您在天空的回荡
以致七十六年的今天
九三大阅兵红旗飘扬全世界啦
正步一直辗轧全世界
对您盛装繁华
全心全意一直是您
对千千万万人民的伟大教导
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您
对千千万万人民英明的指示
太阳所照之处尽是华夏
江海所流之处尽是华夏的领土
世外桃园不是梦
有着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空前盛赞您,母亲十月一日
是您逸梦繁华的圣诞
中秋,我们望月
伸出的手,是婴儿那好奇的抓捏
好甜美好柔滑好光亮的奶汁
滋滋地吮吸不尽妈妈的希望,
一手放在另一乳上的惬意
妈妈望着额沟出神这天上人间
伸手触抚使劲力筋的月弯
儿女那手提的乘飞机坐高铁回的情感
陌生亲切的慌张不曾有的记忆
父母笑乐心紧儿女的有说有笑
孙儿孙女跑进久违的父母情肠
一桌酒席坐有四世或五世同堂的祝贸
各自酒的饮料下肚今日有酒的团圆
夜月圆天人知十五的月亮十六里圆
捧着月饼的香气望月品赏甜美的诗韵
重阳节
父亲五十三岁病亡在等待
母亲八十五岁才与父亲合葬
父母又得三年才能在重阳立碑
这是死亡者的心愿天下儿女心
不曾有的思念都要等待的完成
今有得的哀思是曾有的过往
相思不仅仅是死者的神识
还是活着人的彼岸花的殊仙
重生是对前世未了的心愿
带来的空间绑定对心机富二代辗轧
穿越者涉足够不着威胁却是个麻烦
我们彼此的心愿是对后代一个交接
作者简介:曹光元笔名圆梦1982年开始学文学,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三十年来参加全国性大赛一千多次,获将几百项,发表作品几百篇,2O22年退休,学无止境,爱是人一生疼痛的哀思。系((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大连文学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会员。
乙巳秋日汕头澄海公园漫步
草吟二题寄梨花薰
一
月挂天青向晚凉,鸟栖高树是他乡。
人来去往无相认,坐与闲花话短长。
二
暮星三两入鱼池,秋到园林叶自知。
深巷风来扶柳老,我家弦月掐归期。
诗歌:《清秋》
唐增虎(山东)
银杏把阳光拆成碎片时
风就有了重量
一片叶坠向地面的过程
比去年慢了三秒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着
像谁遗落的半首诗
云朵低低擦过屋顶
带走最后一声蝉鸣
我数着石阶上的青苔
每一块都藏着雨的痕迹
远处的芦苇弯下腰
替沉默的池塘
接住了整片天空的蓝
唐多令•仲秋节(刘过体.第九部)
唐增虎(山东)
金桂缀园柯,清辉漫绮罗,眺遥穹,云淡星罗,玉盏浅斟秋意洽,风送爽,影娑娑。
旧事织如梭,新愁逐逝波,共良辰,语软情和,醉里痴凝圆魄久,灯影畔,笑言多。
【诗、词】——【组诗五:由初入深去感秋】
文/杜永脉(少陵堂)
《野渡吹芦》
“游龙”野渡烟,渔火泊愁眠;
何处吹芦管,西楼月未圆。
《玉关短亭》
寒砧断续捣孤星,素练迷成万户扃;
最是深宵听不得,玉关人立短长亭。
《微醉樵竿》
千峦书锦绣,万木竞华丹;
雾隐岫微醉,霞燃枫更繁;
扪萝寻鸟道,倚杖听云湍;
忽见归樵笑,肩挑月一竿。
《金风拾叶》
谁遣金风绣锦堆,千山万壑展琼瑰;
枫燃赤焰烘霞色,杏泼黄袍铸月胎;
拾叶书成新雁字,携壶醉卧古阶苔;
不须更叹芳菲尽,自有迎春美景回。
【清平乐•李白体】《醉颜秋山》
醉颜酡面,舞破丹霞幔。
烧彻千峰红更灿,炙透碧云天半。
拾将锦字题诗,拈来赤玉衔卮。
何必春朝看遍,秋山自展胭脂。
【蝶恋花•冯延巳体】《拜月睦缘》
秋半更深空似瀑,叠果堆糕,拜月庭前祝。
暗换手环双腕束,平生愿作连枝木。
分食饼酥留颊馥,指月为盟,星汉皆垂目。
若得长如今夜睦,何求梦允天缘夙!
读寓言《养猿于笼》随想,
盛宗荣(重庆)
精养十余年,囚笼甚可怜。
放归山谷里,挨饿上西天。
沁园春·咏秋卌唱之三十八·秋之怀
文/丛延春(辽宁)
云淡天高,桂芳菊艳,稻菽盈仓。
感春耕夏种,素商秀色,人勤家富,庭院飘香。
世上枯荣,怀中冷暖,盘点轮回各自忙。
境非远,这流光幻影,梦短情长。
寒蝉啼破苍茫,
幽韵诉,萧风逐日凉。
借重霄起舞,神驰方舆;九旻歌唱,策杖云乡。
抖擞蓑翁,逍遥翰墨,常忆年时得意郎。
相应趣,任步行彩道,收获安详。
清平乐·秋日荷塘
文/丛延春(辽宁)
高商云灿,风扫芙蓉面。
叶败蓬枯枝影乱,此景另当好看。
鸥鹭携子离巢,芦蒲扬絮轻飘。
柳岸骚翁怅叹,莲湖秋老谁描?
题中国烈士纪念日
王宣球(北京)
一座丰碑矗广场,紫都上祭正秋阳。
归魂入梦垂红泪,碧血浇花化国殇。
世盛云帆沧海济,功殊天地大风扬。
英雄我继初心热,鸿举凌霄翼羽张。
七律·喜迎国庆(下平七阳)
文/蒋琦(西安)
稻穗摇金一抹黄,神州大地彩旗扬。
繁花遍野添欢乐,硕果盈枝兆小康。
科技腾飞家国美,工农奋斗世间忙。
同心共筑中华梦,再启征程续远航。
唐增虎先生散文
散文:《泰山奶奶》
唐增虎(山东)
泰山的云雾是有灵性的,总在碧霞祠的红墙金瓦间流转,像给端坐殿内的泰山奶奶,拢了层柔软的纱。信徒们都知道,这位被称作碧霞元君的女神,是泰山的魂魄,她的目光穿过千年云烟,始终落在人间烟火里。
初识泰山奶奶,是在山路上那些虔诚的脚步里。农历四月十八诞辰前后,盘道上挤满了来自四方的香客:白发老者背着竹篓,里面盛着自家地里刚熟的果蔬;年轻夫妇推着轮椅上的老人,想让她亲见神像的慈容;更有信徒三步一叩首,额间渗着血珠,却把每一步都走得坚定。碧霞祠前的石阶被万千膝盖磨得发亮,那光里,全是沉甸甸的期盼。
殿内的泰山奶奶像端然静坐,头戴三凤冠,手托玉圭,脑后的光圈映着烛火,倒少了些神性的威严,多了几分祖母的温和。供桌上的陈设藏着最朴实的心意:几双针脚细密的新鞋,是给“赤足登山”的奶奶备的;叠得整齐的童衣,出自还愿的母亲之手;每日清晨更换的野花带着露珠,像是刚从山涧采来。香炉里的烟丝细细袅袅,缠着从窗棂漏进的阳光,把时光都酿得绵长。守祠的道长说,奶奶本是泰山神之女,当年见百姓疾苦,便舍了云端仙境,换去凤冠霞帔,只做护佑众生的慈神。
泰山奶奶的故事,藏在香客的絮语里。有老农说,那年大雪封山,儿媳难产危急,他捧着一把蔫了的山花跪遍殿阶,当晚山下就来了位白发老妪,几味草药便保了母子平安,天亮时只留下一朵沾露的野菊。富甲一方的王老板总在祠旁茶棚里忙活,免费给贫苦香客递热茶——二十年前他生意失败欲寻短见,恍惚中见奶奶引路,竟在破庙香案下找到先人藏的救命钱,“奶奶渡我,我渡他人”,他说这话时眼里有光。这些细碎的故事,像山间的溪流,滋养着人们对奶奶的信任。
云雾又起时,我站在祠外的平台上,看风卷着经幡轻舞。远处的十八盘如天梯倒挂,每一级石阶都藏着心事;近处的红绳在廊柱上系成了海,每一根都拴着心愿。忽然懂了顾颉刚先生称她为“北方地区的女皇”的深意——她不是高居神坛的尊者,是护佑妇孺平安的“送子娘娘”,是指引迷途者的明灯,是每个绝望时刻里,让人看见希望的那束光。
下山时回望,碧霞祠已隐入云雾,只余檐角的风铃在风里轻响。或许泰山奶奶从不是某尊冰冷的雕像,她是香客掌心的温度,是供桌上的野花,是石阶上的光亮,是千万人心里那点“总会被护佑”的笃定。这山因她而有了温度,这信仰因她而有了分量,就像山间的松柏,在岁月里扎下根,生生不息。
散文:《泰山·垡庙》
唐增虎(山东)
沿泰山中路盘道上行,过斗母宫,再攀一段嵌在崖壁间的石阶,便能撞见垡庙。它不似山顶碧霞祠那般煊赫,也没有中天门庙宇的热闹,就着一块向阳的山坳,把几间青瓦石墙的殿宇,轻轻搁在松影里。
庙门是两扇旧木门,门板上的漆皮剥了大半,露出底下浅褐色的木纹,像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推开门时,“吱呀”一声响,惊飞了檐角下躲雨的麻雀,却没惊散殿内的静。殿里供着泰山老母像,像前的香炉积了层薄灰,却有几炷新燃的香,烟丝细细地缠上梁间,与从窗棂漏进来的阳光搅在一起,成了看得见的时光。
守庙的是位姓王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总坐在庙门旁的石凳上,手里捻着串酸枣核穿的佛珠。游客来了,他便起身指一指“禁止拍照”的木牌,不多言语;若有人要上香,他就从供桌下摸出火柴,慢悠悠划亮,火苗映着他眼角的皱纹,竟有几分暖意。我曾问他,这庙为何叫“垡庙”,他说老辈人传下来的,“垡”是山上的土块,这庙沾着泰山的土气,就该叫这名儿——话里没有典故,却比典故更贴实。
庙后有片小平台,铺着青石板,边缘拦着半人高的石栏。站在栏边往下望,能看见盘道上蚂蚁似的行人,也能看见谷底的云雾,一团团从涧底涌上来,漫过平台的石阶,把裤脚浸得微凉。有次我在平台上坐了半晌,看云聚了又散,听松涛响了又歇,忽然听见殿里传来老人的咳嗽声,混着远处隐约的钟声,竟忘了时辰。
下山时再经过垡庙,木门已掩上了大半,只留一道缝。从缝里望进去,老人还坐在石凳上,佛珠仍在指间转着,檐角的麻雀又飞了回来,落在他脚边啄食几粒草籽。风从山外吹来,掀动庙门的布帘,也掀动老人的蓝布衫,那一刻忽然觉得,这垡庙不是建在泰山上,而是长在泰山里——像崖壁上的松树,像石阶旁的青苔,守着一方小天地,把岁月都酿成了山间的静。
散文:《垈庙记》
唐增虎(山东)
垈庙的始建年月早浸在时光烟霭里,只知它立在山坳间,与泰山隔了层淡淡的云气相望——那渊源原是老人们口中的话,说当年建庙的匠人,曾攀着泰山的石阶取过石,又引着泰山的风裁过梁,连庙前那两株古柏,都似染了岱宗的苍劲。这古意又牵出岱宗坊的影,那座明嘉靖年间的四柱牌楼本是泰山山门,却因同出一脉的石与风,和垈庙的碑刻、梁木共享着气韵,坊前雍正年的重修碑记,恰似垈庙碑上书生避雨高中的传奇续章,两处苍劲在风里遥遥应和。
庙堂不算阔大,却透着股沉实的静。朱漆门扉裂着细缝,漏进的光落在斑驳石碑上,字里行间藏着半阙故事:百年前书生避雨于此,见"与泰同源"四字忽觉灵台清明,后来高中回庙立了新碑,碑石上的字至今还沾着墨香般的温软。而庙的南门相对处,曾立着清乾隆年间始建的皇室行宫,青砖院墙与垈庙的城墙楼台隔街对峙,飞檐瑞兽与古柏枝桠共沐朝晖,帝后驻跸的荣光,与香客的顶礼叩拜声交织了百年,如今虽只留旧址残影,往来人望着南门方向,仍能从垈庙的古意中,想见当年相映的盛景。
我家本在垈庙东城墙下,那城墙原是我童年最亲昵的玩伴。墙根儿的青砖被岁月磨得温软,我总踩着苔痕往上爬,砖缝里的草叶挠着掌心,偶尔摸出半块褪色陶片,攥在手里当宝贝。趴在墙垛上,能望见庙内古柏梢晃着日光,听见南门方向隐约人声,风从泰山来,带着柏叶清苦,掠过耳边时像在说碑上的故事。有时爬得高了,敢伸手碰檐角铜铃,铃儿轻响惊飞墙头上的麻雀,也惊得我赶紧缩手,怕扰了庙里的静。
如今再站在东城墙下,青砖依旧,爬墙的缺口被补得整齐,墙根草比记忆里茂密。伸手抚着冰凉砖面,仿佛还能摸到童年掌心的温度。这城墙载着我数过的流云、听过的风,与岱宗坊的韵、行宫的影、庙里的传奇缠在一处,成了垈庙独有的时光肌理——它立在泰山的云气里,立在我的童年里,岁岁年年,古意与暖意,都不曾褪色。
墨韻芳洲文學社團隊成員
顧問:陳野澗 範國霞 陰濟軍 連兩堂
陳 雁 唐增虎 叢延春 廖萬友
榮譽社長:範國霞 陰濟軍 唐増虎
社長:劉堂平
副社長:陳野澗 唐增虎
文學總監:陳野澗 廖萬友
宣傳部長:王宣球
主播:葛俐 方靜
作品編輯總監:劉堂平 鄒建興
收稿總監審核:叢延春 熊波
律詩收稿審核:連丙堂
現代詩歌收稿審核:熊波
執行主編: 劉堂平
文學群總管:陳野澗
墨韻芳洲文學社全體委員:陳野澗 熊波
範國霞 陰濟軍 連丙堂 叢延春
劉堂平 王宣球 陳 雁 廖萬友 鄒建興
柯於仁 汪海濱 胡友平
(排名不分先後)
墨韻芳洲文學社合作方:
《大河奔流文學社》,《洗韻留香詩社》
《當代作家》
公众号“墨韵芳洲文学社”
投稿须知:
一、作品内容来稿内容,体裁不限,散文、诗歌、古体诗,随笔、论文、游记、作品等,可有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版权要求1、所有投稿作品“墨韵芳洲文学社”及其相关合作机构,享有使用权。2、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首发,不得作假,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稿件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切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4、稿件需附上作者简介和1-2张照片;5、部分图片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关于稿酬 :每首作品的赞赏总金额的3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30%发放给朗诵者,20%发放给编辑,20%作为平臺所用,(赞赏额度累积到一定比例我们将捐赠给最需要的贫困学子)每首作品打赏金额低于或等于10元不进行分配,此金额留用平台运营之用,高于10元以上按稿费分配标准执行。
四、投稿方式:
投稿微信:A136-com;投稿邮箱:amd_2002@qq.com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