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屋》
(散文)
那是一排再寻常不过的乡间居所,老家的人唤作“长三间”的。顶上覆着的是青瓦,一片压着一片,像鱼鳞,也像一部叠着一部的古老史册。奶奶曾说,这屋子是她还在做媳妇的时候,解放前,一筐土一捆草亲手参与垒起来的。那时的风物,想来与如今是大不同了;唯有这土屋,沉静地立在这里,成了我们家故事的封面,也是所有悲欢的容器。
我的童年,起初是与这土屋疏离的。我随母亲与祖父住在省城,那里有明晃晃的电灯与消毒水气味的长廊。父亲独自在老家,守着这土屋,也守着祖母,在公社的小学里做着孩童的启蒙。动荡的年月像一条无形的鞭子,将我们这些原本散落的珠子,猝不及防地一齐驱赶回了这泥土的巢里。人生的聚散,有时竟是这样悖谬:一场名为“疏散下放”的迁徙,反倒成全了我们一家人的团圆。母亲去了乡间的卫生院,重操旧业;而我的祖父,那位素来清癯严谨的老医生,却因过往的历史,不得不放下他的听诊器与药箱,在这土屋的阴影里,默默地接受另一种生活的“监督”与“改造”。
人多了,原来的三间便显得逼仄了。父亲是豁达而有人缘的,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这个来帮着夯土墙,那个来递上一根椽子,竟又挨着旧屋,“配”出了一间房与一个灶披间。于是,“长三间”成了“长五间”,我们的家,像一只缓慢生长的虫,在这片土地上稍稍舒展开了身子。父母是爱生活的人,他们在屋前屋后,种下了桃、李、苹果,还有葡萄与板栗。又辟出一小块花圃,栽上菊花、紫金与栀子。春华秋实,土屋便终年浸在香气里了。花开的馥郁与果熟的清甜,是我们清贫岁月里最丰厚的犒赏,我们兄弟几个,便在这混合的香气里,抽着条,长着个儿。
堂屋里那张暗红色的方桌,是我们知识的航船。学校的课有时会因风雨或运动而暂停,但我们的学业却从未荒疏。监督改造之余的祖父,便成了我们最严格的先生。煤油灯的光晕是昏黄的,将我们伏案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墙是泥土的本色,地被我们每日打扫得光洁平整。清晨,天还蒙着一层青灰色的纱,我们便得起来,在祖父低沉而不容置疑的领读声中,背诵着一篇篇古文与公式。那声音,与屋外枝头的鸟鸣混在一起,成了我记忆里最清晰的晨曲。夜里,我与兄长从山上砍柴归来,带着一身草木的清气,又回到这灯下,继续与那些数字、文字搏斗。土屋就这样沉默地陪着我们,它记得每一个黎明的书声,也记得每一个深夜的呵欠。后来,高考恢复,我们兄弟三人竟都一一考上了大学,成了乡里一件小小的新闻。这泥土筑就的陋室,竟飞出了三只金凤凰,想来,它若有知,也该是欣慰的。
然而,土屋所见证的,又岂止是我们的成长。它更是一间悬壶济世的诊所,一座生命的渡口。我的祖父,即便在他最困顿的时期,那医者的仁心也从未被磨灭。我总也忘不了那一幕:一个从邻近公社抬来的挖煤工人,满身的黑污与血污,气息已如游丝般微弱。人就放在这土屋的堂屋里,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祖父一言不发,取出他那一卷泛黄的艾绒与闪亮的银针,又用他自制的、气味辛辣的药膏,在那人身上几处关键的穴位上施为。时间一滴一滴地过去,终于,那垂死的人喉中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胸膛重新开始了起伏。那一刻,土屋里仿佛有光。这样的事,不知有过多少回。四乡八邻的乡亲,有了疑难杂症,总爱摸到我们这“长五间”来。这泥土的墙垣,收纳了太多的痛苦与呻吟,也见证了太多的重生与感激。
如今,一切都远去了。祖父、父亲、母亲,都已先后化作清风明月,长眠在离土屋不足百米的坡上,仿佛仍在静静地,替我们守着这几间旧屋。我们兄弟,也如离巢的燕,散落在了遥远的城市。土屋便真的老了。没有人气的滋养,它迅速地衰败下去。瓦楞间长了荒草,雨水顺势而下,在土墙上冲刷出无数道泪痕般的沟壑。那些父母手植的果树与花木,早已湮没在萋萋的野草之中,寻不见踪影。唯有堂屋的墙上,还固执地粘着一角泛黄脱落的纸片,那上面曾是我们工整抄写的数学公式。字迹已漫漶,需得极力辨认,方能窥见一二。然而,只这一眼,那些煤油灯下的夜晚,祖父严厉而期许的目光,便瞬间穿越了数十年的光阴,清晰地回到眼前。
去年,我们回去简单修葺了一下。不为别的,只为保住这具生命的容器,这座记忆的碑石。我们明白,它的主体仍是牢固的,正如它所承载的那些关于坚韧、关于勤勉、关于仁爱的故事,早已融入了我们的骨血,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会倾颓了。每一次归乡祭祖,我们都会在这老宅里站一站。四下里静极了,只听得见风穿过空椽的声音。我仿佛又闻到了那若有若无的栀子花香,听见了那朗朗的读书声,看见了祖父在煤油灯下,捻着他那长长的银针。
土屋无言,却道尽了一切。
【原创作者杨奇逢2025年9月29日于贵阳】
作者简介
杨奇逢(1963年7月生),籍贯四川岳池,生于贵州贵阳。早年先后就读于流长小学、流长中学、息烽中学;后毕业于安顺师专数学系,并取得贵州省委党校国民经济本科学历及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1981年起在息烽县多所中学任教,1984年进入水城钢铁厂(集团)工作直至退休,历任培训科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从事教育、宣传及文秘相关工作。长期担任《水钢报》特约记者及多家媒体通讯员,发表多类体裁文章及经济政工论文,屡获省级、市级奖项。2022年获中国桥牌协会三星俱乐部大师称号。
(图文供稿:杨奇逢)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