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悦”读分享⑲ | 京华附属小学校长刘玉莉推荐:《致青年教师》
图文:临清市教体局工会公众号
编发:五老志愿者韩积蕊
【编者按】开卷启智,书香润教 ——“领航者・领读者” 书记校长“悦”读分享专栏今日启航。我们坚信,书记校长的每一次捧读,都是一场无声的引领:带领教师在文字中萃取育人良方,带领学生在墨香中丈量世界广度,带领我们在共读中探寻教育初心。
本期,让我们走进临清市京华附属小学,听刘玉莉校长分享《致青年教师》,在字里行间感受教育的热忱与力量。
【个人简介】
京华附属小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玉莉
刘玉莉,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临清市京华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她坚持以书为友,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唤醒更多生命的成长为目标,执着坚强地行走在探索之路上。曾引领京华附属小学先后荣获全国新样态学校、情景教学示范校、中国雷锋学校;山东省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山东省随班就读示范校、传统武术进校园示范校、山东省“一训三风”优秀学校、《山东教育》宣传实践基地校等称号;
本人获得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聊城市优秀教师、水城名师、水城名校长、聊城市教学能手、聊城市德育先进个人、聊城市教育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主持了两项山东省课题和多项聊城市课题,并已顺利结题,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分享书目】
《致青年教师》是当代教育学者吴非先生基于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著,旨在帮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把站立的姿态带到遥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的初衷。
【校长心声】
青年教师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同时也面临着充满挑战的环境。各类教育思潮的冲击和无数的物质诱惑,使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更多考验,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尤为重要。
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履行职责,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成为思想者、学习者、践行者。
【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吴非先生的再版著作《致青年教师》,深感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在持续学习中冷静辨析教育观念,遵循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开拓教育教学新局面。这本书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智慧与启示。
一、胸襟:涵养学生的精神天地
教育者的胸襟,决定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广度。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拥有“面朝大海”的视野,学校也会成为滋养心灵的乐园;学生才会主动开垦内心,搭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学生而言,遇到一位胸襟辽阔的教师,是人生幸事——这份“大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成长为能顶天立地的人。
曾有同行问:“在教学群体中,如何平衡尊重他人与发展自己?” 答案藏在“包容”二字里:能容忍不同意见,尤其能欣赏聪明、正直的同行。
要知道,有成就的教师,背后必然是超于常人的付出与心血。若无视这份辛苦,只盯着名利得失,人很容易变得褊狭、焦虑,甚至心生妒火。教师若带着这样的心态工作,不仅难有专业突破,其庸俗的作风还可能传染给学生,误人误己。
二、从容:读懂教育的 “慢”
艺术教育最忌“急”,无论是培育学生,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都需要慢慢来。教育的本质是“慢”的艺术,它无法按个人意志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或许要持续到退休。
真正的教育效果,往往需要漫长岁月才能显现,就像我们难以当下准确评价自己的工作,过早定论不过是自欺欺人。想想那些传世的雕塑,艺术家常需一二十年打磨;欧洲的著名教堂,建造时间更是长达一二百年。教师的工作亦是如此,多数时候是 “为未来而做”,劳动价值或许要等后人来评说。
为了日后不后悔,今天便不能急于求成。 学校、教师与家庭都该明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会违背成长规律,得不偿失。
三、初心:让学生住进心里
“教师心里装着学生,学生心里装着教师”,这是教育最理想的境界。随着对教育理解的加深,我愈发清晰:教育的核心,是对 “人” 与 “学习” 的深刻认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每个人的接受能力、认知节奏都不同,若用同一把考试尺子衡量,必然会出现偏差。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学生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非用几次考试成绩定义他们的未来。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经过恰当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公民。
我们要珍视学生身上那些珍贵的品质,不让它们在成长中丢失。这份工作或许艰难,但必须坚持——因为如果我们放弃,可能就没人再为这些孩子守护这份纯粹了。
大学毕业后初登讲台,不必对中小学课堂感到陌生或恐惧。要知道,小学到中学的12年时光,本就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经历,二十多岁的我们,怎会忘了那个阶段的模样?即便缺乏自信,担心无法胜任,也无需焦虑——只要不违背常识,就不会犯大错。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年长些的学生视作子女;更简单些,只要懂得尊重普通人,就知道该如何爱护学生:不随意侮辱他们,在意他们的感受,不对他们大声呵斥,不在他们面前显露粗野——这些本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尊重常识,本质上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五、坚守:不放弃教育的理想
若只把教师当作谋生职业,当下的工作或许并不轻松。但这份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未来感”——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充满可能性的生命。即便日常教学并非如诗如画,可想到今天的付出会在未来开花结果,心中便会涌起难以言说的幸福。就像看到参天大树时,我总会想起它曾是一株幼苗,历经岁月沉淀,才长成能荫蔽他人、让人敬仰的模样。
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教师必须心怀理想。这份理想,就是让未来的社会比今天更文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的教育会影响学生一生 ——他们需要诗与梦,需要幻想与志向,所有爱做梦的孩子,都是心智正常的孩子。而青少年需要的,正是有梦想、有理想的教师,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真正完整的人。
六、播种:传递善良的力量
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像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今天种什么,明天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我们今天做的事,其价值可能要在十几年、几十年后才会显现。
每当看到小学新生带着好奇与兴奋走进校门,我总会思考:该在何时,轻轻在他们心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粒种子,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大半生。我们教育青少年要有立场、信仰、人格与原则,这没错。但教育的底色,永远是教会学生基本的判断与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与品格。就像高尔基向托尔斯泰讲述童年苦难时,托尔斯泰感慨的那样:“你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却依然如此善良!”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正直与善良都不该被磨灭。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守护学生的善良,也要有勇气揭露假恶丑 —— 包括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吴非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叩击教育者的心灵。
优秀的教师,从来都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是一位默默的耕耘者,播下知识、智慧与梦想的种子。正如张桂梅校长所说,愿我们都能用爱心浇灌、用智慧启迪、用人格熏陶,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
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代表作《家教文墨香》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