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的“信”
文/李杨
老张退休后的生活,被一只鸟彻底改变了。
他当了一辈子工程师,与图纸和数据打交道,严谨、刻板,甚至有些无趣。搬进南三环这个小区,纯粹是因为儿子说:“爸,这儿好,天气好的时候,从阳台能看见秦岭。”老张当时不以为然,山嘛,远远看着,不都一个样?
直到那天,他架起新买的望远镜。那不是普通的望远镜,是天文望远镜,他本想用来晚上看星星。那天鬼使神差,他调转镜头,对准了南边那道沉静的轮廓。镜头里,秦岭的细节被无限放大,树木的肌理,山石的棱角,甚至一道小小的瀑布,都清晰可见。老张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阳台,成了专属的“秦岭观察站”。他甚至做了个笔记,记录每天山的颜色、云的形状,他觉得这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一天下午,一个白色的影子闯进了他的镜头。那影子掠过青翠的山坡,姿态优雅得像一首古诗。老张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调整焦距。“是鸟!”他心里喊道。那鸟有一身洁白的羽毛,翅膀边缘却染着一抹淡淡的粉,红色的头顶,配上细长弯曲的黑色鸟喙,简直美得不可方物。
“朱鹮!”老张的心猛地一跳。他曾在电视上见过,知道这是“东方宝石”,是秦岭的精灵。他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与一只朱鹮“邂逅”。
从那以后,寻找那只朱鹮,成了老张每天的“必修课”。他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粉翅”。有时候,“粉翅”会停在某棵树上梳理羽毛,有时候会在溪边觅食。老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秘密的守护者,守护着山里那个美丽的身影。
一个周末,儿子一家来看他,小孙女对望远镜产生了浓厚兴趣。老张便抱着孙女,教她如何寻找远处的山,寻找“粉翅”。
“爷爷,鸟儿为什么不住到我们城里来呀?这里有好吃的。”孙女天真地问。
老张一时语塞,他看着窗外林立的高楼,想了想说:“因为山里有更干净的水,更新鲜的空气,还有好多好多它的朋友。这里……太吵了。”
“那我们把城市变干净,变安静,它就会来了吗?”
老张摩挲着孙女的头,郑重地点了点头:“会的,一定会的。”
这句童言,像一颗石子,在老张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开始关注秦岭的生态新闻,加入了小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周末跟着大家一起去山脚捡拾垃圾。每次去,他都会下意识地抬头,望向“粉翅”可能在的方向,心里默默地说:“我们正在努力呢。”
秋天的一个傍晚,老张照例在阳台观察。突然,他看到“粉翅”飞了起来,不是在山里盘旋,而是径直朝着城市的方——不,更准确地说,是朝着他这个方向飞来。老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死死盯着镜头,看见“粉翅”越飞越近,最后落在了小区不远处那片湿地公园的树梢上。
虽然隔着很远,但老张无比确定,那就是“粉翅”!它在城市边缘驻足了!
他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立刻给儿子打电话,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看见了!我看见了!它……它来看我们了!”
电话那头,儿子愣了几秒,随即笑了:“爸,我刚看新闻,市里这几年打造的这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已经吸引了很多珍稀鸟类来栖息,其中就有朱鹮。”
老张挂了电话,眼眶有些湿润。他再次举起望远镜,看着那抹熟悉的粉白色身影。他知道,“粉翅”并非专程为他而来,它是为这片得到改善的生态环境而来。
这只美丽的朱鹮,就像一位信使,从秦岭深处,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封最珍贵的“信”。信上写着:你们的努力,我看见了。
老张取下笔记,在最新一页郑重写道:
“今日,晴。在城市,发现秦岭。亦发现,更好的我们。”
作者简介:
李杨,诗词路上的“拾穗者”。无亮眼履历,唯以“读诗、写诗”为日常消遣,读时沉醉于古人的悲欢,写时试图安放自己的思考。深知笔力尚浅,作品多为“随心而作”,却也藏着最朴素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