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庆悟宅主
民国人物史话(四)
国葬刘甫澄(刘湘)将军
刘甫澄先生自民国初年,十余年间,纵横捭阖,追奔逐北,先后战胜其他军阀统一四川,抗战前已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四川省主席,川康绥靖主任。
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七·七事变"发生后,刘湘在最高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愿以四川为全国大后方,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担,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出师前,刘湘胃病已很沉重,同僚、朋友友劝其不必亲征。
刘湘回答:“我在四川打了多年内战,报不出帐来,今天对外抗战,怎能不去参加?人生不过数十个寒暑,在历史上争点个人篇幅,这是很好的机会。”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旬,刘湘奉军事委员会令,将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设于汉口。
十一月十二号上海已沦陷,日寇兵分四路,欲扑向南京。蒋介石急令刘湘增派部队充实南京外围防御力量。
刘湘令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率部进驻安徽青阳一带。
正面战场上海、苏州、无锡相继失守。
十一月二十三日已在病床上的刘湘电令第二十三集团军展开广德战役。一四五师在师长饶国华指挥下与三面来击的日军激战四昼夜,广德被占领。饶国华又组织反攻。弹尽援绝,十一月三十日凌晨以身殉国。
十二月三日,刘得到饶写给他的绝命书:
尊敬的甫公阁下:
在您多年的栽培和信任下,我由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川军将领,深感荣幸之至!在大敌当前之际,弼臣(饶国华字)本念英勇杀敌,以报效国家。怎奈此次京都拱卫战中,刘儒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丢失广德。现谨遵您'与阵地共存亡'和'不成功便成仁'之训示,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知遇之恩及川中父老之情!
卑职饶国华谨呈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
刘痛失爱将,颇为伤恸,当日特令参谋长傅常拨给抚恤金大洋3万元,并致家属唁电云:
弼臣疆场殉职,气壮山河。取义成仁,千秋炳烈。惟是国仇未报,遂丧股肱,依念勋劳,弥深痛悼!
刘湘在汉口病床上指挥川军。电令所属第二十三集团军,在开展广德战役的同时,开展太湖、泗安战役。
该集团军遵照刘司令官电令,立即阻击由上海追击之敌和由金山卫登陆之敌。
26日下午8时,刘湘密电唐式遵:
经多种迹象判断,明(27)日必有大战爆发,故唐式遵总司令敕饬各部严加注意,警惕防范,连夜加强工事。是夜宿营,人不更衣,马不离鞍!
27日黎明,日军即出动飞机10架,轮番向我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各师阵地狂轰滥炸。未几,日寇步兵分头向各阵地进攻。
四六师阵地,横挡京杭大道,乃阻敌前进之主要屏障,也是日寇必须攻占之主要目标。在川军各部的合力歼击下,日军攻占未能得逞,变本加厉,调动坦克、炮车、装甲车等数十辆,向我方阵地推进。师长通知前线,逐次佯退,透敌深入,予以打击。时机到来,川军四门大炮齐向敌人后面的车辆轰击,敌车立刻被击中数辆。
此时,前来支援的八门山炮同一四四、一四五和一四六三个师集中起来的八二五迫击炮、小迫击炮,轻重机枪以及步枪手榴弹一齐合力向日军猛烈齐轰。阵地上空火光冲天,弹如雨点,炮声震耳,日军血肉横飞!
日军前锋2000余兵知后路有闪失,当即停止进攻,回师抢救。一四六师预伏于两翼之廖敬安旅八七五团团长潘寅九,立刻率全团川军弟兄由左侧飞驰抄袭日军。八七六团团长杨国安亦身先士卒,由右横冲而来,以配合八七五兄弟团作战。敌人正在仓皇后退之中,突遭两面夹击,欲进不得,欲退不能,不得不拼命挣扎,死伤数百人。经过3小时许的鏖战,敌军在敌机的掩护下溃退。
27日,一四四师防地经敌机轰炸后,有敌骑近百名,向夹浦、金村一带我阵地发起进攻。郭勋祺师长见状,立即亲率三个手枪连到夹浦督战。突然,太湖中又有敌军驾数十只木船、小艇,满载武装兵而来。郭师长立令沿湖防守官兵,待敌近我时,用排子枪一齐向船艇袭击,迅速将船艇击破沉没。
有敌海战队企图在金村湖岸登陆。为了坚守金村阵地,此时郭勋祺师长手提一支20发加快德国造,威严地站在金村桥头,指挥着数十名川军弟兄向敌陆战队发起猛烈攻击。
日军被我3师武力合击,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后来只有丢下坦克、山炮、炮车等辎重,不顾一切地穿越火海逃命而去。
是役,我川军3个师在刘湘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大获全胜,计俘敌官长6人,敌兵300余名;击毁坦克5辆、炮车4辆、装甲车9辆;缴获山炮8门、野炮3门,步枪800余支,机关枪30余挺,大小日军太阳旗27面,此外,尚有其他战利物资3000余件!是役,是川军出川抗战以来,在刘湘的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取得一次重大战役胜利。
刘湘病情转重
民国二十七年元月十三日上午冯玉祥将军来万国医院同刘湘交谈形势近两个小时。午间,军政部长何应钦又来访,交谈一小时又二十分。下午五时许,刘湘吐鲜血。再次昏迷。
病情一天重于一天。十七号急转直下。医生提出要输血。此时,刚从前线赶回探视司令官的袍泽潘文华正赶上,经验血,与刘湘血型相符。潘文华毫不犹豫,自告献血,抽出300CC,但刘湘血管已萎缩,输不进血。
元月二十号下午八时,刘湘与世长辞,享年48岁。
清理遗物,发现床头柜有刘湘生前书的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莫雄泪满襟
枕下,留有勉励出征川军的遗嘱:
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今后唯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此嘱。
大邑 刘湘
元月二十二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恤刘湘: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才猷练达,器度恢宏。早岁绾领军符,维护地方,勋勤夙著。嗣膺兼圻主任,整军施政,悉洽机宜。尤于国家统一大计,竭诚匡助,卓识渊谋,至深嘉赖。近以奉命抗战,统率师旅,亲赴前方,筹策辛劳,宿疾遽增,遽闻溘逝,震悼良深。
刘湘着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发给治丧费十万元,派内政部长何键前往代表致祭。并交行政院转行从优议恤,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用示国家笃念功勋之至意!
此令。
中华民国政府
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就在二十二号这天,政府发表了张岳军(张群)先生为四川省主席,并传闻政府即将裁撤第七战区和川康绥靖公署。
刘航琛闻此心中甚为不安,担心刘湘尸骨未寒,这个非常时刻的人事任免调整会在四川军政产生严重后果,便前往拜谒张岳军先生。说:"听说你已发表为四川省政府主席,不知你是否还有考虑的余地?在个人的见解,应该政府派你去慰问四川所有刘甫澄的部属和所有官兵,使得他们安心,了解刘甫澄爱护他们,刘甫澄去世了,委员长一样爱护他们;刘甫澄领导他们,委员长同样可以领导他们。使他们感到他们的前途,比刘甫澄在的时候,还要远大一点。让他的部属都心安理得。在你慰问他们之后,你那时在成都,汉口这方面再发表你为主席,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一切都不管就发表了,我认为这是错误。并且听说裁撤第七战区和川康绥靖公署,但后方还有一百多团部队,如果两者都裁撤了,岂不群龙无首,那是很严重的。"
张岳军说:"中央有安排,至于你我俩未尝不可同事?"刘航琛说:"甫澄先生死了,我没有打算再做官,恐难同事。但是为了大局,我不得不对你讲这些话。"
二十七号,蒋中正传见刘航琛。
在传见的两个钟头之前,刘航琛听说政府要发表潘文华和王缵绪为集团军总司令,郭勋祺、许绍宗、范绍增为军长。
刘见到蒋委员长,便问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委员长说是真的。
刘航琛对蒋进言:“前年我到南京当代表,接受委员长的指示,四川需要裁兵,我回到四川就有许多谣言,说我刘航琛把刘甫澄出卖了。我当时听了很觉得可笑。我这人可以买人,但不会被人买。买人二千万,我出得起;卖我自己,则别人出不起价钱。我问刘甫澄有无这个谣言,他否认了。但事情绝不会空穴来风,必定还有原因。他因为我不信,便把一个卷宗给我看,里面有各方的文电,内容是他的将领与委员长所通的电报,那些电报是由成都北教场李明灏处发出的。打电报的是王缵绪、唐式遵、潘文华、许绍宗、郭勋祺。是刘甫澄的师长、军长出卖了刘甫澄,愿意跟着委员长走。刘甫澄说,里面并没有我的名字。我当时就问他何以不把那些出卖他的人免职,改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他说不能那样做。他对于部队在现状下有一套调配的办法,每一军,如像唐式遵、王缵绪、潘文华,他们都是军长,刘甫澄只留下一排人是他们所能指挥的,如何留法?每一军有三师,原来的三师长调走两个,自他处另调来两师长,只剩下一个师长未动。每师是四团,调开三个团长,只有一团是原来那一师的。每团三营,只留一个营长是原来的。每营有四连,也只留一个连长。一连有三排,留其一排,这一排就是他所能指挥的,也就是看守他家公馆的卫兵那一排人。师长也会出卖人,故也以同样方法处理,'所以我愿意整编。'他接着说:'不整编,我用得动,中央也用得动;整编了,我用得动,中央用不动。我的部队是以团为单位,以旅为中心,以师为机关,以军为名义。他们不敢向中央报告只能指挥一排人,否则就没有重量了。如果中间换了一个人,我同样可以用他,他同样可以卖我。像我现在的办法,只让他有卖我的企图,没有卖我的能力。中央不能觉察他们没有卖我的能力,如此可以大家相安。”
刘航琛继续说:"那时候我不能报告他这种企图,因为刘甫澄充其量是种自卫的心理,不是造反的心理,我担保他不造反,我不该卖他而报告委员长。到今天为大局起见,我不能不把实情报告。事实是那几个人,我看见了他们的电报。那些电报如果真是由李明灏处发出,可证明刘甫澄告诉我的是真话,这些委员长应该比我更明白。他们的团旅长,全部都知道这几个人是反叛他的长官的。今天政府的做法,不是奖励有功,而是奖励背叛,至少他们的团旅长是如此想法。如发表他们,不但王缵绪、潘文华接不到总司令,郭勋祺、许绍宗、范绍增接不了军长,连张岳军先生恐怕也接不了主席。所以我认为这个处置,与我所知道的资料有点距离,是否可以不发表,俾免得发生变化?”
听完这番话,蒋颇为动容,立刻要人打电话去重庆给顾墨三先生,但电话回来说,命令已经发表,无法挽回。
此时,全国抗战如火如荼,会战双方投入兵员竟逾百万。川军将士装备低劣,以血肉之躯抗击,战况之惨烈,前所未见。川军师长饶国华战死沙场,刘湘病逝则是抗战以来逝于军旅之中的最高级将领。
1月28日,军委会治丧委员会护灵专使陈杰少将,率40人护灵队护送刘湘灵榇由民勤轮从汉口启运,溯流而上回川。
2月3日下午3时抵达重庆,泊宿唐家沱。
2月4日晨9时,民勤轮缓缓驶抵朝天门码头。隆重移灵典礼在朝天门码头举行。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主祭,汽笛长鸣,行礼如仪,祭毕移灵就岸。
当刘湘灵柩运抵成都时,成都各界万人空巷,鞭炮齐鸣,哭声震天,夹道迎接。全市商店关门停业一天,市民、学生、公务员均为刘湘披麻戴孝,以致哀悼!刘湘灵柩停文殊院,各界在此设灵堂祭奠。
2月5日,成都各界在少城公园举行有3万余人参加的隆重的追悼大会。
白缎灵旗前导,灵旗上书: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一级上将、川康绥靖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刘司令长官讳湘字甫澄之丧
紧随列列铭旌。铭旌后面是刘湘半身戎装遗像。
党国要员、英法德各国驻重庆领事、各机关部队代表组成迎灵队伍。身着白衣白帽的32名杠夫抬刘湘灵榇,迎灵队伍在李根固指挥下缓缓前进,行至商会礼堂安灵公祭。
2月8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特电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
川故主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兼绾军符,历膺疆寄,翊赞中枢,忠贞自矢。去岁领师抗日,不幸贵志遽殁,勋在党国,宜有特典以昭矜式。拟请由常委会决议,转呈国民政府,举行国葬。
2月9日晨,顾祝同主持启灵,仍由陈杰率队护送,经半月跋涉,灵榇于23日抵蓉,灵梓奉安省政府礼堂。
公祭五日,送至南外武侯祠暂厝。
同期,大邑县各界人士五千余人在县城公园坝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追悼大会。会后,将挂有刘湘遗容的灵堂移设大邑安仁镇刘湘故居,供乡梓人士凭吊达10余日。
2月12日,经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第六十七次会议通过。2月14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刘湘: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积劳病逝,业经明令褒恤,追认陆军一级上将,并派员致祭在案。
查该故主席矢志忠贞,功在党国,饰终之典,宜从优隆,应即特予国葬,以示政府崇德报功之至意。
国民政府对刘湘明令褒扬,决定举行国葬,生平事迹宣付国史。
国民政府命令,刘湘墓园选定在武侯祠南侧,成都成立国葬典礼处,由贺国光、王缵绪主持。
1939年1月20日动工修建。
1939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为刘湘国葬大典举行日。3天内成都全市下半旗。
17、18两日各界公祭,省府门前车水马龙,前来致祭的高官显宦络绎不绝。刘湘子世晰、女世英守灵在侧。
灵堂外玻璃柜中陈放着刘氏遗物,灵堂中立刘湘巨幅戎装像。
19日为安葬典礼。
数日内各方显要汇集蓉城,素车白马,冠盖云集。
国民政府代表国府委员熊克武、章嘉呼图克图,委员长成都行辕主任贺国光,行政院代表何应钦,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李宗仁、白崇禧代表温挺修,冯玉祥、张治中代表高兴亚,并阎锡山、龙云、盛世才的代表及各省市政府、全国各高级军事机关代表,省内各机关、川康部队代表陆续赶来。成都街头巷口遍搭素坊。
全国下半旗,川康各县遍设祭坛,同时公祭,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19日移灵归葬日。
天刚破晓,督院街省政府送殡人群分8大队集结四近打金街、龙王庙、学道街、老半边街、东大街、盐市口各处。
督院街两端及省政府大门搭起三座柏枝牌坊,省政府对面悬刘湘巨幅画像,下陈刘湘建设新四川各项纲要。大院外墙张挂各种纪念图画。
大门至灵堂结满天花彩栅,几十杆刘字白缎大旗分竖两边,挽联、白花纷集如雪。
堂上高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挽额"崇报忠勋"。两侧配挂蒋介石及民国政要挽联。
蒋介石题挽联曰:
板荡识忠贞,心力竭时期瘁尽;鼓颦思将帅,封疆危日见才难!
毛泽东发唁电:
刘公新丧,国家失栋梁,川军痛失主帅!
冯玉祥题挽联:
倭寇未灭,心伤良将;抗战必胜,足慰英灵。
郭沫若题挽联:
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湘故里,大邑县的挽联:
巫峡猿啼千载泪,
汉阳鹤去半江风。
冯玉祥题联:
倭寇未灭,心伤良将;抗战必胜,足慰英灵。
白崇禧题联:
出师未捷,遽赴泉台,无命惜英雄,又何怪杜宇声哀,巫猿泪急;荡寇方殷,忽闻噩耗,片言慰良友,可将倭氛扫尽,汉土重光。
宋子文题:
玉垒浮云霄,一代忠魂光上国;勋名炳河岳,千秋遗爱在西川。
阎锡山题:
国典酬殊勋,先主陵傍起墓表;汉皋归大榇,战地人艰破敌谋。
龙云题:
汉留守涕泪沾襟,壮志未酬身先死;武乡侯鞠躬尽瘁,大星虽没气犹生。
移灵大典在省政府刘氏殡宫隆重举行。
7时,戎装短剑的何应钦、熊克武、章嘉呼图克图在各高级长官陪同下,入灵堂致祭。依次宣读蒋介石、国民党中执监委、行政院及国民政府祭文。
8时,庞大的送灵队伍缓缓开出省府。
队伍出门后调头向东,向市中心绕行。
队伍前,一名军官手执黑色大旗,乘高头大马,身后紧随两骑护卫。左右两侧各有一名旗手乘马分执国旗、党旗,同样各随两骑骁骑护旗。乘者均一色黑马,形成品字在前开道。
随后次第排列军乐队,国葬令亭、铭旌旗队、衣冠亭、骑兵连、军校军乐队、步兵团、各军队院校、军管区军官总队、航委会军乐队、中央特务团、绥靖公署特务团。
执绯军人逾万,骑兵一律抱战刀,步兵枪刺指地。气象凝重,沉重整齐。
军人队伍后面,以绥靖公署军乐队前导,民众代表的队伍徐缓相随,依次为党政各机关、各个民众团体、各大中学校。
队伍末尾是各方要员:在蓉国大代表、国民党中央执监委、中央各部院会署代表、本省市要员、逝者友好。
最后是花圈队导引的一座奉祀刘湘巨幅遗像的灵亭。按例这里本来原该是灵车,但刘湘灵榇早于一年多前厝武侯祠,故改为灵像亭,刘氏家属护送,灵像亭后面有步兵一营,骑兵一连殿后。
执绑送葬者人人佩青纱素花。送殡队伍长达数里,沿途民众引领遥望,移灵队伍过时,夹道肃立路祭。
各街头巷口设祭桌,炉香袅袅,鞭炮声声,此伏彼起。哀乐回荡。
数十架葬仪飞机低空盘旋,撒放标语传单。
送殡行列沿督院街、南打金街、城守车大街、春颐路、总府街、东华门南街、皇城坝、贡院街、红照壁、南门大桥,逶迤流向武侯祠,约10时许抵达。
武侯祠内暂厝刘湘灵柩的殡宫,已于九时举行了起灵典礼,灵榇盛在宽大的朱漆外椁中,外椁两端雕刻国徽。两队汇合来到墓地下葬。
墓地位于武侯祠刘备墓旁。
当时墓园尚未完工,仅赶建出灵台,其余主要建筑仅现基石。陵台长45米,宽18米,高约1.5米,正面两旁各退进6米,呈凸字形平台,台上四周石柱石板栏合围,陵台中央地下筑一长方形钢筋水泥墓穴,穴中央高出地面有一长方平台安放棺椁。灵台上环竖万国旗,中书"崇报忠勋"四个大字。
11时安葬大典在灵台前举行。
何应钦代表行政院主祭,国民政府代表熊克武、章嘉呼图克图、委员长成都行辕主任贺国光、航委会主任周至柔、四川省主席王缵绪、省党部主委黄季陆、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副主任潘文华,中央、地方各方代表陪祭。
祭毕移灵归葬。何应钦率陪祭要人躬身扶榇,缓下墓穴安放。
空军机队在头顶绕墓盘旋,翼挂黑纱,凌空肃送。
直到正午封圹礼成,国葬典礼方告完毕。
据统计当天执绋者达10万之众,连同午后自发去墓园者,总计超过20万人。
陵园的落成、庆典及变故
国民政府拨专款3万元在成都武侯祠侧建刘湘将军墓园。
墓园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主持设计,泰基工程公司设计监造,华西兴业公司承建。
1941年冬,陵园落成,耗资140余万元。
陵园占地160亩,南北长约400变故余米,东西阔约280余米。采用仿清东陵建筑风格。陵园主体呈南北向,总体布局采用轴线对称方式,一条20余米宽的大道从中部笔直贯穿南北。大道上,从南往北,陵墓主要建筑神道碑、陵园大门牌坊、旌忠门(纪功坊)、碑亭、纪念铜像、表忠亭、荐馨堂、陵台,次第排列。
墓园主体建筑包含浮雕石碑式大门及四方亭、多角亭等对称布局,荐馨殿后为刘湘墓冢。表忠亭与举行祭吊活动的主要建筑荐馨堂之间,表忠亭后面至荐馨堂前,有一长50余米宽70余米的广场,用于典礼集会。两侧建有各为五开间配殿一座,师法邻侧武侯祠中汉昭烈庙刘备居中,文武配祭两旁之意。拟作奉供川军抗战将士牌位及遗物。
陵园原正门宏伟的三门石牌坊上,原竖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神道碑上刻篆字"故陆军一级上将刘讳湘神道铭"。
门内一条笔直大道径直延伸,高矮划一的塔柏列队两侧,直至旌忠门(亦称纪功坊),门前正中檐下悬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匾"永念忠勋",门后正中檐下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匾"飒爽犹存"。
旌忠门后面每隔约25米依次为碑亭、表忠亭。碑亭内碑上镌刻国民政府褒扬国葬令。表忠亭为一两层多角亭,画栋雕梁,宏丽堂皇,亭顶四角,第二层东南西北正中,各延伸出人字形亭顶,直径盈尺之亭柱取整石凿成。陵园落成典礼时,亭内曾陈列刘氏衣物作战用具等物。
墓园原有八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单孔石桥、四柱三开牌坊、旌忠门、碑亭(四方亭)、多角亭、铜像、荐馨堂和墓台。
墓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在长达400余米的中轴线上,有浮雕石碑式的大门、三洞门、四方亭、多角亭、荐馨殿等主体建筑。
以牌坊门为正门,门前为小桥流水。桥为石质,栏柱上雕有云纹。桥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汉白玉石刻“刘故上将神道碑”。字为龚泽博书,碑文为杨庶堪撰。牌坊门上刻“刘故上将墓园”。
旌忠门(阙坊)为牌楼式建筑,红墙绿瓦,正中悬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匾“永念忠勋”,背面正中悬有蒋介石题匾“英姿飒爽”。
阙坊左右为两座碑亭,一座为四方形,立余中英所书的《国葬令》碑;一座是多角形,立刘东父所书的《褒扬今》碑。两亭均为木石结构,简瓦脊爪,彩绘隶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阙坊与荐馨殿之间的平坝上,有刘湘戎装铜像立于高约二米的水泥座上。纪念铜像基座上原立刘湘浇铸铜像,立姿,头戴军帽,身着全副陆军上将戎装,缀以勋章绶带,两眼平视前方,右手持书置腹前,左手微曲握一柄陆军短剑。像与刘氏面目酷肖,唯头部略大,腿部略短。(后由刘旧部郭文钦(军长)捐资,由雕塑家刘开渠重塑石膏像重铸,于1947年1月刘湘逝世九周年前夕完成,重新安装在基座上。
荐馨殿即享殿,为重檐歇山式的木结构建筑,高大宏敞。原正中供奉刘湘身着上将礼服的巨幅彩色油画像,藻井上绘有三个大型国民党党徽。东西配殿供刘氏列祖列宗牌位,周围广植玉兰。
荐馨殿后便是刘湘墓,下为须弥座,上即坟台,台四周为雕花栏壁,再上为坟墓封土。当时刘湘的坟墓是个正方形的平顶建筑,长宽大约都是15米,墓高不到两米,每面都有6根石柱分隔为五部分,全部用红砂石板构成,石柱上有沟槽石板即嵌在沟槽里,上面有红砂石横梁,上面全部铺着石板。
刘湘墓地与刘备墓地仅一墙之隔。将刘湘葬在距离刘备旁边,有认祖归宗之寓意。
园内花园遍植林木,前后计栽植楠木、柏树、杨柳、杨槐、柑桔、柚子、桃、李、苹果、梨子等果木,梅花、桂花、海棠约一万五千余株。从牌坊至阙坊(俗称三洞门)的大道两侧的柏树,均为当时四川军政界的风云人物张群、张澜等手植。
民国以来,除孙中山陵外,地方封疆大吏陵基规模在当时中唯东北张作霖墓可与之相匹者,时人号称"南刘北张"。
1942年1月20日,刘湘逝世四周年纪念日,由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主持陵园落成典礼,命名为:甫澄纪念公园
潘文化墓距刘墓直线距离仅300米左右。
刘湘与年长5岁的潘文华上将为军校同学,后成为终生好友和战友。1938年1月,刘湘在武汉病逝,潘文华护送灵枢回成都,被任命为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成为刘湘旧部中举足轻重的铁腕人物。 1949年4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长官署副长官。12月9日,他与刘文辉、邓锡候在彭县通电起义,1950年10月,潘文华病逝于成都,遗言葬于刘湘墓旁。
新中国成立后,甫澄纪念公园(刘湘墓园)曾在一段时间里作为解放军西南军区后勤油料部仓库。后迁出。
1953年,墓园得以修缮,并于与武侯祠合并改名南郊公园对外开放。墓园改建为“南郊公园”。
刘湘墓于1966年8月被毁,刘氏棺椁连同遗体被掘出浇上汽油焚毁,骨殖草埋于陵园西北荒亩中。原立有的国民政府要员题匾及铜像及多数建筑被毁,
1984年刘湘墓园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春,成都市人民政府又拨款重新修葺在成都的刘湘将军墓园,并在墓前新立一墓碑,重镌碑文曰:
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一级上将刘湘之墓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找回部分刘氏遗骸重葬于墓园陵台,墓室为1985年复建。
1985年复立的墓碑
同年8月,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协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以及各民主党派与各界人士,上千人前往刘湘将军墓园,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