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煤矿作协、安徽省民协、淮北市文联共同主办,中国煤矿文联、华文出版社支持,淮北市作协、淮北市民协、淮北市杜集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姚中华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作品研讨会,9月27日在淮北市石台镇梧桐村(小说主人翁梧侯阳城延封国遗址)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合肥、哈尔滨、徐州、蚌埠、滁州和淮北市本地的作家、文化学者、文学期刊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研讨。淮北市杜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婷婷代表杜集区致辞,淮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颖出席会议并发言。

姚中华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淮北市民协主席,著有散文集《凝望与行走》《在尘世间仰望》、长篇人物传记《桓谭传》等作品,曾获孙犁散文奖,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长江文学奖等。

与会者参观了梧桐村皖北川藏线、梧桐谷、古梧侯国遗址、古村落石巷等。在随后召开的研讨会上,姚中华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情况,并分享了创作心得体会。华文出版社传记文学编辑部主任、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胡慧华介绍了这部小说出版情况。专家学者们从小说结构、人物塑造、叙事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对《大汉工匠》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以汉初风云际会的历史为背景,以长乐宫、未央宫和长安城建造为主要线索,聚焦古代工匠群体,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智慧和可贵的工匠精神,挖掘了地方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和现实意义。小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叙事,不仅再现了古代建筑辉煌成就,也刻画了人物形象,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次突破和收获。

国家一级作家、编剧,安徽省作协原副主席李云在发言中指出:姚中华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有难度的写作,也是多年文学积淀的爆发,他在逆流而上。在这部小说中,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史学家,也是一个杂家,构思非常巧妙。他不仅写工匠,还写建筑,写宫殿,写钱币。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很强的带入感。他也非常擅长运用闲笔,在闲笔中予以暗示有象征,是近年来安徽历史小说的一个突破。
小说家、刚刚荣获第二十一届“百花奖”文学编辑奖的《安徽文学》编辑张琳认为,长篇小说很考验作者把控故事情节的能力,姚中华在三十多万字的《大汉工匠》中,讲述故事有条不紊,运用史实处理得当,通篇结构前后呼应,细节处理巧妙自然。这样的小说,才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

著名作家刘政屏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他说,姚中华的《大汉工匠》在虚构和历史事实当中选择了妥当的处理,这要有一个综合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这一点。作家有扎实的基础,有严谨的态度和认认真真的写作风格,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作家、《清明》杂志副编审曾歌在发言中说,这篇小说以匠人视角为切入点,构建了“微观历史叙事”的独特范式,将宏大的汉初历史拆解为可感可知的个体经验,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有机融合。她指出,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匠人形象,共同构成了汉初匠人的生存图谱,展现了匠人对技艺使命的执着,这些匠人的呈现,不仅是作者描写的书中人物,同时也符合淮北这座煤矿城市的“人”所具有的品质以及这个城市的特质。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阳光》杂志特约编辑贾兴沛在发言中指出,姚中华这部作品,不仅是古代工匠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古代工匠品质和风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耕,小说中所展示的工匠精神,正是产业工人时代精神的源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安徽省民协副主席杨洋肯定了姚中华近年来创作成就,表示,安徽省民协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扶持优秀作家,扎根地方历史挖掘文化富矿,用鲜活的作品传承中华文脉,讲好安徽故事。

文化学者,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从“古”与“今”、“小”与“大”、“天”与“地”、“文”与“实”等方面,解读了《大汉工匠》以古代工匠故事,映照当今大国工匠精神;以工匠小人物的实际行动,见证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大担当、大作为;以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天法地”,印证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历史小说为载体,挖掘地方文化丰富内涵,对小说的选题立意和现实意义予以充分肯定。
一些文化学者、作家还提供了书面交流材料。

淮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颖作了总结发言。她希望淮北市文艺工作者以这部小说作者为榜样,深入挖掘淮北历史文化,创作出更多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为城市立传,为时代赋能。希望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支持淮北文化发展,传经送宝,助力淮北文化之声传得更远更响。杜集区、梧桐村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活化“大汉工匠精神”,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
撰 稿:杜轩
摄 影:杜鹏
责任编辑: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