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融媒讯(李万全王志轩 唐晓璞)9月28日,作为平顶山市陶瓷文化产业核心承载区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汝窑研学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产业赋能者”——南阳师范学院“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土文化能人专题培训班”学员。一场以“釉现天青——问道汝窑文化研学之旅”为主题的深度体验活动,在这片承载着北宋皇家瓷韵的土地上拉开帷幕。
千年瓷脉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研学活动的“产业逻辑”此次研学是高校培训项目新时代乡土文化能人“追溯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缩影。高素质农民培育班选择汝窑文化作为研学主题,正是看中了汝瓷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价值——通过培育懂文化、会传播、能运营的乡土能人,为陶瓷产业输送“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对话课堂”
在研学基地导师王学锋的带领下,学员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产业探源”。
看工艺:近距离观摩现代汝窑开窑全过程,从釉水调配到窑温控制,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青釉呈现到“蟹爪纹、芝麻钉”的工艺细节,学员们直观感受“香灰胎”背后的泥料筛选技术、“满釉支烧”的精准控温智慧,解码汝瓷“极简美学”背后的产业技术密码;
学传承:在基地工艺师指导下,学员们亲手拉坯制瓷,从泥料揉练到轮盘成型,从指尖对泥性的感知到传统技法的实践,体会“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的匠心情怀,更理解了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
悟价值:通过“汝窑与宋代经济”“现代汝瓷品牌打造”等微讲座,学员们从历史维度认识到汝瓷曾作为“皇家贡品”的产业地位,从现实视角探讨如何将“天青釉”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为陶瓷产业增值赋能。
以文化人、以产兴乡:为平顶山陶瓷产业注入“人才活水”“南阳师范学院将汝窑文化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既是对我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的认可,更是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此次研学活动,学员们不仅是文化体验者,更将成为产业传播者,他们将带着对汝瓷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知,回到各自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现代营销的深度融合,助力地方产业从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宝丰县大营镇党委书记李凯表示。
从北宋官窑的“天青釉色”到新时代的“产业蓝图”,清凉寺汝窑研学基地正以一场场文化体验,为平顶山陶瓷产业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而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学员的到来,则让这颗种子与“乡村振兴”的土壤深度融合。正如一位学员在研学笔记中写道:“原来一片釉色里,藏着千年的产业智慧;一次体验后,更懂了如何让这份智慧在今天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