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余脉蜿蜒东去,商州沃土钟灵毓秀。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不仅滋养着千年文脉,更孕育了书法家郭丕德的笔墨人生。郭丕德,字德翁,斋号九峰,生于陕西商州上集村,乃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家学的浸润与乡土的文韵,为他埋下了书法艺术的种子;上集村屈明申、屈庆芳、屈江盈、屈江涵、郭丕基、郭树争诸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如明灯引路,在他心中早早树立起对笔墨艺术的敬畏与追求。
在书法研习之路上,郭丕德始终恪守“取法乎上”的准则,以扎实功底铺就进阶阶梯。他以颜真卿的雄健、柳公权的严谨为楷书根基,练就笔力沉稳、结字端庄的硬功夫;继而深耕汉隶,从《曹全碑》的秀逸流畅、《史晨碑》的典雅雍容,到《张迁碑》的雄浑朴茂、《石门颂》《石门铭》的苍古大气,于碑刻斑驳间汲取汉隶的筋骨与气韵。不囿于一体,他更溯源而上,涉猎殷契甲骨文的古奥灵动、周代金文的厚重肃穆,从秦风简牍的率真自然中感悟笔墨本真,在故字、甲骨、古玺、秦汉书法的滋养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艺术认知体系。
篆书创作,是郭丕德艺术风格的鲜明标识。他取法《石鼓文》的苍劲浑朴,浸润钟鼎文的古拙庄重,又巧妙融入吴昌硕的雄浑笔意与邓石如的灵动结字,终成“用笔苍劲厚朴、结字险中显稳、平整寓奇”的独特风貌。书写时,他既保留甲骨文方折凌厉的笔法特质,又深谙“计白当黑”的布局智慧,让笔墨与留白相生相济;既存钟鼎文的古雅体势,又在笔墨流转间注入新意,于传统中见个性。而行草研习中,他从“二王”处撷取灵动神采,于孙过庭《书谱》中领悟笔墨形质,以唐人书法的森严法度为骨,以己身灵动笔意为神,最终达成“以笔法见骨气,以全意显风神”的艺术境界。
数十年深耕不辍,郭丕德的书法作品屡获认可。其佳作多次亮相各级书法展览并斩获奖项,部分精品被藏家珍视收藏,成为其艺术实力的直接见证。近年来,他的艺术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先后与广州暨南大学、湖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书法专业师生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作品被高校收藏的同时,他亦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教学心得,受聘为这些高校的客座教授、研究员,在传承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主动扛起育人传艺的责任。
如今,郭丕德身兼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西京书画院名誉院长、三桥地区书画协会名誉院长、西咸新区书法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这些身份的叠加,既是业界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他持续为书法传承发力的见证。从秦岭深处的商州走出,郭丕德始终带着乡土的质朴与山水的灵秀,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执着求索,用一笔一划,书写着当代书法家对传统的坚守、对创新的践行,也书写着一位秦岭之子与笔墨相伴的赤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