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岭高姐 二十年,摊一张泰山好煎饼
作者伍达
泰山脚下的沙岭村在晨雾中醒来,高大姐和儿媳的煎饼作坊先升起了炊烟。鏊子底下的柴火噼啪作响,木推耙在她掌心转了二十多年,每一圈转动都牵着时光的纹路。
天刚亮,高大姐和儿媳两个人已蹲在原料堆前挑玉米。指尖扒拉着金黄的籽粒,烂的、瘪的,一颗颗捡出来,这道旁人嫌费工的工序,她们做了二十载。泡玉米的水是从十几里外天景湾引来的山泉水——沙岭村自古泉眼密布,这“泰山三美”之一的泉水,清冽甘甜,能让粮食透出最本真的香。磨糊时,她总会按比例添些豆子,这是家传的秘诀,既能让饼皮更易咀嚼,受热后又能漫出独特的豆香。
鏊子烧到恰到好处的温度,年轻的儿媳舀一勺面糊,手腕轻旋,推耙顺势铺开。“嗞啦”一声,面糊在鏊子上舒展成圆,正如蒲松龄笔下“圆如望月,薄似剡溪之纸”的模样。别人十斤玉米出百张饼,她们能多出三十张,全凭二十年练出的力道与火候。饼皮渐次泛黄,谷物的醇厚混着豆香飘出作坊,连路过的游客都忍不住驻足。
“趁热吃最香,脆得掉渣。”熟客总这么说。薄煎饼卷上葱段,牙齿轻咬便酥化开来,余味绵长。乐源酒家、山沟沟农家院等十多家饭店的伙计天天来提货,称重时秤杆总稳稳翘着,“实诚”二字早成了她的招牌。如今机器煎饼普及,可老主顾们说,再精致的机器也烙不出这手工的烟火气。
这薄薄一张饼里,藏着泰山的岁月。唐末黄巢起义时,百姓曾用它劳军;冯玉祥将军在泰安时,亲撰文章称其为“抗日饼”,力推为军粮;莱芜战役时,它更是支援前线的“主力军粮” 。高大姐祖祖辈辈吃煎饼长大,如今这转动的鏊子,撑起了她的家——盖了新房,供儿女成了才。
正午的阳光穿过作坊的窗,鏊子上的煎饼换了一茬又一茬。推耙转不停,转出谷物的香,转出二十年的坚守,也转出了这道千年美食的鲜活。正如那弥漫在村里的香气,朴素,却久久不散。
2025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