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理念与马卡连柯“为人师表”的教诲,不仅是教育智慧的传承,更是我课堂实践的真实写照。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在日常与学生的互动中悄然渗透,勾勒出教育最本真、最动人的模样。
去年在八年级的一堂写作课上,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撰写美食食谱。课本上的范例大多以汉堡包、香蕉奶昔等西方美食为主。正当我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讲解时,常瑜晋同学突然举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问道:“老师,我平时不常吃西式快餐,能不能写大同刀削面呢?”这一提问,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同学们纷纷响应,提出想写西红柿炒鸡蛋、原平大烩菜等自己熟悉的家常菜。
面对这意外却又无比珍贵的教学契机,我当机立断,果断调整教案,让学生课后收集与中国美食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第二天,课堂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学生们分组热烈讨论自己喜爱的菜肴做法,就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同学,也鼓起勇气,踊跃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次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了目标句型,更让我真切地见证了他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反馈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共同推动教学向更深层次漫溯。
在筹备“高快演讲”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为人师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三位学生代表初次演练时,紧张之情溢于言表:目光紧紧锁在PPT上,不敢与观众对视;声音微弱得如同蚊蚋,几乎难以听清;内容也显得单薄空洞,缺乏吸引力。见此情景,我迅速转变策略,亲自上阵示范。从演讲时的姿态,到与观众的互动技巧,再到知识的巧妙延伸,我都一一细致展示。随后,又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事实证明,这种“做给学生看”的方式,远比单纯“讲给学生听”要有效得多。最终,三位“小老师”在公开课上大放异彩,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这一经历让我深深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教学相长”,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在这里,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为人师表”,时刻提醒着我,教育者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无声却有力的育人篇章,承载着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在这讲台上下永不停息的双向奔赴中,我们都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李莉(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李莉的这篇教学叙事文章以“教学相长”和“为人师表”两个核心维度为切入点,生动而细腻地展现了现代教育中师生互动的理想样态。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通过“美食写作课”和“演讲公开课”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将教育理论自然且巧妙地融入实践描述之中,避免了空洞说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智慧在实际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统编:阿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