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的 传 说
池国芳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爬上了树梢,银辉洒遍人间,又到了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佳节。这节日啊,源远流长,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人秋天祭月,既是感谢丰收,也是寄托思念。到了唐代,这节日便固定了下来,北宋以后,更是成了与春节齐名的两大节日之一,千百年来,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
说起中秋,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那嫦娥奔月的传说了。
记得小时候,祖母摇着蒲扇,在桂花树下给我讲这个故事:远古时期,十日并出,英雄后羿力挽狂澜,射下九日,还人间清凉。他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药,却舍不得吃,交由妻子嫦娥保管。谁知歹人蓬蒙趁后羿外出,威逼嫦娥交药。情急之下,嫦娥吞药飞升,可她心里念着丈夫,便选择了离人间最近的月宫落脚。
后羿回家后,心痛不已,在月下摆上香案,放上嫦娥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感念嫦娥的善良,也纷纷在月下祈福。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便传开了。李商隐有诗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月宫里的寂寞,该是如何的深重啊。但百姓们更愿意相信,嫦娥在月宫里守护着人间的团圆。
月亮上不光有嫦娥,还有那砍树不止的吴刚。
吴刚是汉朝西河人,醉心仙道却犯了错,被贬到月宫伐桂。那桂树高五百丈,神奇得很,吴刚一斧头下去,伤口瞬间愈合,几千年来,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徒劳劳作。有人说他是因为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被罚,也有人说他是因为杀了炎帝之孙伯陵而被惩罚。但吴刚的心地是善良的,他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桂花飘香。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个传说,李白也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句。
这吴刚伐桂,多像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明知艰难却不轻言放弃。
中秋离不开月饼,这圆圆的点心,也有个动人的传说。
元朝时,百姓不堪压迫,朱元璋联合各路力量准备起义。但如何传递消息呢?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派人分送各地。起义成功後,朱元璋高兴地将这种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取名“月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其实月饼早在殷周时期就有雏形,宋代已有“月饼”一词。但真正成为中秋必备,还是从明代开始。明代文献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小小的月饼,不仅甜在嘴里,更甜在心里——它代表着团圆与丰收的喜悦。
如今啊,咱们国家更是把中秋节定为了法定假日。今年(2025年)的国庆连着中秋,八天的长假,从10月1日到10月8日。这样的安排,不仅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回家团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秋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月到中秋分外明,家国一体总关情。中秋逢国庆,喜上加喜,象征着家团圆、国安康的美好寓意。望着天上那轮明月,我不禁想:嫦娥不再寂寞,因为神舟飞船已经拜访过月宫;吴刚不再徒劳,因为他的坚韧精神已经融入民族血脉。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神州大地上。在这祥和的日子里,我们感恩时代的馈赠,憧憬美好的未来。正如那月桂树,随砍随合,生机勃勃,我们中华民族也在历经风雨后,更加生生不息,凯凯向前。
天上的月亮圆了,人间的团圆也多了。在这月光下,多少家庭欢聚一堂,多少祝福跨越山海。中秋的传说,不仅仅是古老的故事,更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对团圆、对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
看哪,月已中天,清辉万里,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