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彩
山之巅
青松翠拍掩映着
一座纪念碑
没有硝姻弥漫
没有成火洗礼
英雄却在这里长眠
十三座火山在醒来
用花岗岩的喉结
唱出五指山的五线谱
最高那个音符突然凝固——
邓公题写的金字
在暮色中淬火成剑
我站在21.6米的圆周基座前
仰视,激情澎湃
黑色大理石开始倒流
那些被松涛腌制的岁月
仿佛从浮雕里站起
用刺刀尖挑开黎明的幕布
王震将军的墨迹在雨中发芽
长成新的桅杆
冯白驹将军的瞳孔始终是
未装弹的枪膛
瞄准着23年不倒的红旗
松涛是永恒的校对员,
把暮色中的诗行,
一遍遍誊写在:
没有硝烟的纪念碑上。
波涛拍打着碎路,
传颂一首亘古不变的
战歌。
刹那,
军号响起,
震醒沉睡的群山之巅。
知者理事赏评:
王云彩先生的《瞻仰冯白驹雕像》是一首缅怀革命先烈的现代诗,通过描绘海口人民公园内的冯白驹将军雕像,展现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壮丽史诗。
冯白驹将军(1903-1973)是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人,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诗中提到的雕像位于海口市人民公园内,由13块花岗岩砌成的五指山造型构成,基座直径21.6米,象征海南岛,雕像高约10米。
诗句“十三座火山在醒来/用花岗岩的喉结/唱出五指山的五线谱”——五指山作为海南岛的象征,在诗中既代表地理特征,又隐喻革命精神。冯白驹雕像采用五指山造型,最高峰上矗立着将军雕像,基座刻题写有“冯白驹将军”金字。这种设计将自然景观与革命历史完美融合。
如诗句“我站在21.6米的圆周前”,21.6米象征海南岛的地理特征。“23年不倒的红旗”则指冯白驹领导琼崖纵队坚持武装斗争23年的光辉历程。
如诗句“王震将军的墨迹”是指王震为纪念亭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亭名。这些细节展现老一辈革命家对冯白驹的崇高评价。
如诗句“松涛是永恒的校对员”将松涛与纪念碑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海南地域特色。诗中大量运用军事意象如“未装弹的枪膛”、“刺刀尖”、“军号”等,既彰显冯白驹将军的军事家身份,强化革命斗争的壮烈氛围。
这首诗不仅是对冯白驹将军个人的缅怀,更是对琼崖革命精神的礼赞。诗歌结尾“军号响起/震醒沉睡的群山”等描写,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知者理事赋忆秦娥一首,以期共情。
忆秦娥•瞻冯白驹雕像
琼崖铁骨云横处,松涛漫卷英雄赋。英雄赋,金字淬火,暮光如铸。
五指山巅凝战鼓,二十三载红旗驻。红旗驻,军号裂晓,彩霞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