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伦贝尔到长安的骏马
晋铭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夜,长安林光宫的烛火摇曳。一道黑影怀揣利刃,正悄然摸向汉武帝的寝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形挺拔的匈奴人如草原猎豹般扑出,铁臂死死钳住了刺客的手腕。
这个人名叫金日磾。他不仅以一己之力护了汉室安危,更让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骏马蹄声,在中原王朝的宫阙间,留下了跨越千年的回响。他与那匹让汉武帝驻足惊叹的神骏,共同书写了一段从草原到中原的民族交融传奇。
如今,我站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望着天际线勾勒出的起伏轮廓,仿佛看见两千多年前,冒顿单于的铁骑在此纵横驰骋。这片被纳入“左贤王庭”辖地的土地,河流湖泊如银色丝带缠绕其间,山川逶迤延伸至远方。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脚下的青草柔软而富有弹性,这才真正体会到,正是这里的博大与辽阔孕育出了身姿矫健、耐力超群的骏马,这里的风沙雨雪滋养出逐水草而居牧人的豪迈与坚韧。
金日磾(Jīn Mìdī),生于公元前134年,出生地就在呼伦湖一带。当地人告诉我,匈奴人曾称这片湖泊为“腾汲思海子”,意为“大海”。当我站在呼伦湖畔,看着水波浩渺、一望无际的湖面,才真切感受到这个名字的贴切。湖边水草丰美,野花点缀其间,成群的水鸟在水面嬉戏,我不禁想象,年少的金日磾是否也曾在这里,与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听长辈讲述部族的传说?他的名字“日磾”,意为“光芒四射的太阳”,寄托着部族的期许,而这片草原上的日出日落,想必也赋予了他如太阳般炽热而坦荡的性格。
对匈奴人而言,马是生存的依靠,是伙伴,更是精神的象征。在草原上旅行时,我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马群。牧民告诉我,他们能通过马的呼吸、眼神甚至耳尖的颤动,判断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这让我想起金日磾,他从小与马相伴,能和马"对话",这份羁绊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用真心换来的默契。当我轻轻抚摸一匹枣红色骏马的马耳时,它果然温顺地低下了头,那一刻,我仿佛触碰到了金日磾与马之间那份跨越语言的深情。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的铁骑踏破河西,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年仅十四岁的金日磾。站在河西走廊的古战场上,想象着当年金戈铁马、尘土飞扬的场景,我不禁为这个少年感到惋惜。一夜之间,他从尊贵的王子沦为需要依附他人的降者,这种落差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更让我触动的是,他离开故乡时,特意带上了几匹呼伦贝尔的骏马。在他看来,这些马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故乡的象征,是他在陌生中原大地上,能触摸到的最温暖的乡愁。
初入汉廷的金日磾,成了黄门署的养马奴。我曾参观过汉代宫苑的遗址,想象着他牵着骏马,在宫墙内默默劳作的场景。身处低谷,却不坠青云之志,他把对故乡的思念都倾注在马匹身上。那些来自呼伦贝尔的骏马,经他照料,愈发神骏非凡。我想,当他指尖拂过马颈的鬃毛时,眼前一定会浮现出呼伦贝尔草原的风,耳边会响起马群奔腾的蹄声,这份念想,是支撑他熬过艰难岁月的力量吧。
那日汉武帝检阅马匹,宫苑里的养马奴或瑟缩或偷瞄,唯有金日磾身姿挺拔,目光沉静。这种不卑不亢的气度,或许正是草原赋予他的独特品格。当汉武帝被他牵着的骏马吸引,上前询问马政时,金日磾从容应答,话语间带着对草原牧马的熟悉。我能想象到汉武帝当时的神情,他不仅惊叹于骏马的神骏,更欣赏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才华与风骨。这份赏识,不仅改变了金日磾的命运,更让呼伦贝尔草原的骏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走进了中原文明的核心。
此后,金日磾一路升迁,宠信日隆,却始终保持着忠诚与谨慎。他诛杀恃宠而骄的长子,这份刚烈与决绝,让我看到了草原儿女的敢作敢当;林光宫夜擒逆贼,那份敏锐与勇敢,又让我想起了呼伦贝尔草原上捕猎的雄鹰。站在茂陵旁,看着金日磾与卫青、霍去病比邻而居的陵墓,我不禁感慨万千。三位不同民族的英雄,最终都葬在了这片黄土之下,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据说下葬时,有一匹他生前饲养的骏马立于墓前长嘶,那嘶鸣声里,是对主人的眷恋,也是对故乡的思念,听得我心头发酸。
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上,马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我看到孩子们骑着马,在草原上飞驰,他们的身影已和骏马融为一体,就像当年的金日磾一样。他们的笑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跨越了时空,与两千多年前那匹神骏的蹄声重叠。
那神骏仿佛带着呼伦贝尔的浩荡长风与豪迈奔放,连接着草原的苍茫与黄河两岸的繁华,连接着游牧的骁勇与农耕的醇厚,串联起一部部文明交融的壮丽诗篇。
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与苜蓿,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的蚕桑与农技;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胡汉交融,到元代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船与文化……这一切都化作马蹄声,回荡在草原毡房的梦乡里,融进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沉淀在敦煌壁画的绚烂色彩上,也激荡在诗词歌赋的豪情壮志间……
千年流转,王朝更迭。呼伦贝尔草原的牧草枯荣了又新生,茂陵的草木青了又黄。但金日磾和呼伦贝尔的骏马,早已在长安汉家宫阙的琉璃瓦与草原的蒙古包之间,架起了一座超越族群、不朽于史册的桥梁。他以异邦之身,担大汉之任,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在宫闱中赤胆忠心,将草原的勇猛与中原的仁厚熔铸为一体,成为民族文明交融最忠贞的使者。
当我抚摸着草原上的骏马,看着它载着夕阳的漫天余晖奔向远方时,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更宏大的图景: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金日磾”与“草原骏马”,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乃至欧亚文化进行了整合交流,才有了今天多元共生的世界格局。
作者简介:晋铭,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 原创版》《海外文摘·文学版》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呼伦贝尔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现任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著有散文集《枕梦北方》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编著文集《似梦年华》入选《当代作家精选文库》。其散文、散文诗、诗歌、歌曲、小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非虚构作品等在《北京文学》《民族文学》《生态文化》《中国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内蒙古文史资料》等国内正规报刊发表,被多种选本选刊和中国作家网、新华网、中国文艺网、作家网、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平台转载,获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译成蒙文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