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铸剑祭英魂,日月同辉照征程
——从1840烽烟到新时代复兴,以血火史诗证不朽,以万众同心誓永昌
文/苏志文
题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写在中国烈士纪念日之际
一、历史刻度:血火丰碑与东方破晓
苍穹之下,人民英雄纪念碑如出鞘之剑直指长空,37.94米的高度丈量着百年屈辱与荣光。碑文如雷贯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不仅是石刻,更是民族觉醒的宣言。自鸦片战争国门破碎,到井冈山星火燎原;从长征铁流跨越雄关,至天安门城楼那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与无数革命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重塑了民族的脊梁。碑座浮雕上,虎门销烟的怒涛与开国大典的欢潮交汇,见证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旷世传奇。
二、民族脊梁:百战捐躯与真理之光
1. 抗日战争——血肉长城卫神州
十四年血战,3500万英魂铸就重生之路。平型关首破日军不败神话,百团大战彰显人民战争伟力。杨靖宇的草根棉絮、张自忠的“我死国生”,皆印证毛泽东所言:“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场伟大胜利,为东方古国赢得了尊严的底色。
2. 抗美援朝——立国之战定乾坤
当战火烧至鸭绿江,新生共和国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雄略亮剑。长津湖冰雕连凝固忠诚,上甘岭坑道血战改写战争法则。黄继光、邱少云等19.7万英烈,用生命践行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誓言,让世界见证“东方醒狮”的觉醒。
3. 卫国之志——寸土不让铸国魂
从珍宝岛反霸权铁拳,到喀喇昆仑高原御敌;从西南边疆自卫反击,到南海礁盘坚守——中国军人以“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的赤诚,捍卫毛泽东“祖宗疆土,寸土不可与人”的嘱托。祁发宝张臂阻敌的身影,与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魂共振,凝聚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钢铁意志。
三、人民伟力:万众同心与领袖指引
英雄生于人民,伟业成于众志。井冈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激活了四万万同胞的潜能;抗日战争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智慧,化作地道战、地雷战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百万民工推车支前,印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毛泽东曾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从延安窑洞的灯火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场,这份信仰始终熠熠生辉。
四、精神传承:英灵所愿与复兴征程
今日中国,“嫦娥”探月、“蛟龙”深潜,高铁驰骋神州,5G联通世界——这盛世,正如毛泽东词中所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脱贫攻坚歼灭千年贫瘠,乡村振兴绘就小康画卷,正是对“遍地英雄下夕烟”愿景的当代回应。然而纪念英烈,非为沉湎往事,而是以史明志:《英雄烈士保护法》守护民族记忆,烈士纪念日凝聚前行力量——永志不忘,才是对背叛最锋利的回击;奋发有为,方为对英灵最崇高的告慰!
结语:魂兮归来,共证华夏重光
倘若英灵有知,且听这时代的回响——
当“复兴号”穿越山河,是你们“强国梦”的延展;
当杂交稻香飘四海,是你们“民生愿”的结晶;
当中国声音响彻寰宇,是你们“站起来”呐喊的共鸣!
人民英雄纪念碑非石非金,乃是千万英魂与领袖智慧熔铸的民族脊梁。今以十四亿心声立誓:
“山河犹在,国祚永昌!吾辈必承先烈遗志,循真理之光,践复兴之路。英灵所愿,即吾辈所行;英灵未竟之志,必由吾辈达成!”
作者简介:苏志文,网名东风第一枝。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词研究会、甘肃诗词学会、白银市作协会员。《白银区志》水川史料撰稿人。其《〈西厢调〉小曲》为白银市获得国家级非遗“曲子戏”。《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责编。诗词歌赋散见《中国诗词》《甘肃诗词》《黄河诗阵》《兰州诗词》《凤凰网甘肃》《大西北网》《澎湃新闻》《今日头条》《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商海诗潮》《中华诗赋集锦》《文化网诗词》《力军文学》《神州文学家园》《白银文学》《人文白银》《炎黄文学》《白银日报》《黄河文艺微刊》《全国百家经典》《青城诗词》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平台。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