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文\王春
当那些竹简开口说话时
露水正穿过七十二眼清泉
夫子周游列国的车辙
在竹节里长出2576圈年轮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三千弟子将“孝悌”二字
琢磨成万仞宫墙的基石
而“己所不欲”的陶罐
盛满诸侯宫廷的月光
就渐渐生出裂纹
在泗水之畔的夜晚
所有言语都沉入青铜编钟的角羽
当大雁用翅膀丈量时空
“和为贵”的蓍草
在断弦处生出新芽
就连夫子的咳嗽声里
都藏着“君子坦荡荡”的雷鸣
看啊
那些仁的厚度
在霜雪扑打灯笼的夜晚
依然捧着烛火前行
将“忠恕”“信义”刻进河床
让水获得水的形状
此刻
我的笔尖轻轻触碰到
“因材施教”的教案
感受到“有教无类”的震撼
把它写在绢帛上
漫游成公平、和谐的印章
王春,山东泗水人 、本科学历,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作协会员。已发表《走进红页岩的视野》、《夜雨星辰》、《泗水之鼎》 等多篇散文、诗歌刊载于《山东文艺》、《鲁艺期刊》、《济宁作家网》、《齐鲁文坛公众号》、《中国青年诗歌公众号》、《中国草原菏泽头条》、《新长江文学公众号》等期刊、平台。《呦呦鹿鸣》、《夜雨星辰》 获得泗水县文学作品一等奖。
文/泊渔
阴山
没有枫树
石坡上,只有白桦林
秋风撕落黄叶
灰白的树干儿是晃动的
只有黑头的老山羊
脱离了,形体之上的装饰.
似石头一样站立。
炊烟,攀爬到了屋顶上
蔓出柔情的一缕儿
目送一片树叶
坠入羊的
蹄印
刘建光笔名:泊渔。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莲池》《今晚报》a《北方新报》《鹿 鸣》《诗选刊》《草原》 《诗刊》 《小说选刊》《散文》 等报刊杂志。主编了《中国阴山诗歌选》,主编了团结出版社《轻歌浅唱》系列丛书,著有散文集《土默特情韵》等。
文/大山(山东)
云阵里的雁群
正把长唳抛向风涡
翅尖裁开雾霭,不避千里跋涉
我拾起一枚遗落的羽翎
蘸着月光作画一一
一笔是塞北的雪,一笔是南国的荷
总念着千里之外的你啊
思绪常被风卷得零落
你展开鸿鹄的翅,一飞冲天
把理想种成声色
我是檐下的雀,守着寻常烟火
啄食岁月谷粒,也啄食思念的涩
鸿雁衔来的信笺还带着余温
字里行间是你铺开的春色
我该把牵挂叠进行囊了
趁此刻风正顺,月未斜
向着你的方向,一步,即是山河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五、秋晨散步抒怀
文/若风
秋,你早呀
这人行道上
你已留下长长的足迹
秋,你钟情呀
你是让哪些盛开的花朵
怀念春天吗?
秋,你是让人思索的季节
寒寒的秋风却挥出
大自然的焰火
秋呀
你将春夏揉进你的心血绽放
然后让冬再孕育出一个美丽天地的姑娘
马建业,笔名:若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翠柳
望流霞,东隅明月映黄花。
仲秋夜半华灯挂,锣鼓喧哗。
翩翩若舞纱,
处处丰年话,英韵惊天下。
神州焕彩,赤县欢洽。
B (正宫.叨叨令]
乡愁
文/翠柳
天天想你 天天想你 天天醉,
年年为你 年年为你 年年泪。
悠悠荡荡 悠悠荡荡 山河碎,
抛抛闪闪 抛抛闪闪 风霜涕。
兀的 不闷煞人 也么哥,
兀的 不闷煞人 也么哥,
扑簌簌 零零落落 零零落落 何滋味
刘雨林:字翠柳。生在江南,长在塞北。经过“文革”,下乡插队。机关应事,仕途清贵。有缘诗词,嗜爱不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草原散曲社社长。作品《雨霖诗绮》《雨霖词蕴》
七、秋天的故事
写在寒露之际
文/殷秀奎
昨夜西风金叶飘,今朝寒露银珠滚。
人忙满坡穿薄雾,雁舞高天披淡云。
稻谷垂首画变饼,瓜果破土默成闻。
满园秋色关不住,大车小辆仓里囤。
注:瓜果这里指地瓜和花生,花生土话称果子。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
文/李德举
当下从教实不易,既要高徒无戒尺。
莫让名师心生寒,酿致管理成佛系。
无有规矩难方圆,梦幻树大自然直。
家校共育托太阳,规范互持正当时。
李德举 山东省曲阜市人,爱好文学,已发多篇诗歌作品于平台
赵必胜(安徽)
万里无云秋正好。喜逢佳节双双。桂花芳菊点新黄。五星旗帜扬,焰火亮辉煌。
祖国富强逢盛世。邀亲朋旅游忙,海滨都市赏风光。沙滩观月。同举酒,醉他乡。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A\七律 鹅鸭欢歌
(新韵)
文/曹德全
村前碧水映云天,鸭鹅欢歌闹野川。
扁掌轻拨波潋滟,长脖遥探意翩跹。
追嬉水底寻珍秘,起落波心绽玉莲。
故事长留桑梓里,清音岁岁韵无边。
B、《国庆颂,盛世华章》
文/曹德全
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庆是一首激昂的歌,是一幅绚丽的画,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每一个国庆节都承载着国家的荣耀与梦想,见证着民族的崛起与辉煌。
回首往昔,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1949 年 10 月 1 日,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声宣告,如惊雷响彻云霄,驱散了百年的阴霾,让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从此,国庆成为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它象征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世界的天空中翱翔。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从科技落后到自主创新,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每一步都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经济领域,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铁飞驰在广袤的大地上,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曾经的小渔村深圳,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象征。
科技的进步更是让世界为之惊叹。“神舟”系列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让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5G 技术的广泛应用,引领了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文化方面,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屡获佳绩,传播着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让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中有在科研一线默默耕耘的科学家,有在生产车间挥洒汗水的工人,有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有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有在救死扶伤岗位上坚守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但我们坚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激之情,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敬,向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劳动者致敬。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国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赞歌,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C\《洙泗中秋赋》
文/曹德全
情系圣源,月映华章
洙泗之畔,秋意正浓,当一轮明月高悬于古老的天空,洒下银白的光辉,中秋佳节便在这氤氲的诗意中悄然而至。洙泗,这片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圣土,在中秋的月色下,更显深沉与宁静,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是情感的纽带。在洙泗,这团圆之意更添了几分文化的厚重。洙水与泗水,如同两条蜿蜒的丝带,缠绕着这片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土地。它们见证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传道授业,见证了儒家思想的诞生与传承。当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能看到先哲们的身影,他们在月下漫步,谈经论道,那场景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漫步在洙泗岸边,微风轻拂,送来淡淡的桂花香。远处的孔庙,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庄严肃穆。红墙黄瓦,在夜色中更显古朴。那一道道门槛,仿佛是时光的通道,让人穿越千年,与先哲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踏入孔庙,殿宇巍峨,松柏参天。大成殿内,孔子的塑像端坐在中央,他的眼神深邃而慈祥,仿佛在注视着每一个前来朝拜的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人们怀着崇敬与虔诚之心,来到这里,缅怀先师,祈求家庭团圆、社会和谐。
中秋的洙泗,也是诗歌的海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借月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对家国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在洙泗的中秋夜,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仰望这同一轮明月,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在洙泗书院,学子们身着古装,围坐在一起,吟诗赏月。他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夜空中回荡。那一首首诗词,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洙泗的中秋之夜。
除了文化的传承,洙泗的中秋还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着丰盛的晚餐。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与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孩子们提着灯笼,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老人们则坐在院子里,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然而,洙泗的中秋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团圆,更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和传承。它让我们铭记先哲的教诲,珍惜当下的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洙泗的中秋如同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的平静。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夜深人静,明月依然高悬在洙泗的天空。它见证了这一夜的欢乐与团圆,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洙泗的中秋,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明月的照耀下,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让儒家文化的光芒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洙泗中秋,月满情浓。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画卷。愿这轮明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 主编,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
A 文明合伙人道乡村回响
文/钱玉珍
八月把天空洗得透亮,云絮在蓝布上轻轻游。尼山脚下的涝沃村,裹着翡翠般的绿意,连空气里都浸着清新——当“文明实践合伙践行 ,共建美丽和谐家园”的主题落在这片土地,泗水县的风便牵起泉乡义工、红十字救援队、妇幼保健院与县华龄志愿者的手,把多元服务的种子撒进村庄,在丰收的秋季里,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院子里的那面红旗,它从旗杆顶端舒展开褶皱,像一捧烧得正烈的红焰,猝不及防撞进澄澈的蓝天里。红是沉厚的,带着岁月磨过的温润;蓝是透亮的,像被水洗过千百遍,连一丝云絮都舍不得留。风大些,红旗便扬得更急,边角猎猎地扫过空气,每一次舒展都像在和蓝天对话;风缓了,它又轻轻垂落,似红绸拂过晴空,把一片蓝衬得愈发干净。它不只是挂在那里,是蓝天里最鲜活的一笔,是沉静底色上跳动的脉搏,它舒展着永不褪色的红,像团火映着棚下老人们眼角的光。
风还没来得及绕开轨道旁的玉米叶,一道银白的影子已从远处“掠”来——不是跑,是裹着呼啸的劲,贴着地面往前冲。车身的蓝银纹路在阳光下拉成模糊的光带,车窗像被按了快进键的画框,框着转瞬即逝的树影、田垄,还有远处尼山脚下那片翡翠似的绿,没等听清车轮与铁轨“哐当”的节奏,它已擦着村委会大院的后墙急驶而过——棚下老人手里的茶盏晃了晃,茶雾还没散,那道银白已缩成远处的一个小点,只留一阵带着金属凉意的风,掀动了红旗的边角,也把“远方”两个字,轻轻吹进了涝沃村的秋日里。
防晒棚支起一片荫凉,轻轻推开初秋的热意。喧闹在这里成了流动的河——老人们的笑纹里盛着茶气,茶盏里浮着白云的影子;刚从田里带回的泥土香,混着柴火噼啪的声响,在空气里慢慢酿出生活的醇。
活动现场是满溢的暖,便民摊位像串饱满的穗子在炙热的阳光下舒展。“幸福餐车”的白雾里,泉乡义工的红马甲是跳动的光斑:有人在案板上揉捻团圆,饺子皮在掌心转成一轮轮小月亮;有人守着沸腾的锅,白胖的饺子在沸水里翻涌,像群迫不及待要上岸的喜悦。劈柴的斧头起落间,阳光被劈成细碎的金块添进灶膛,和那抹红一起暖了整个院子;绿得发亮的玉米叶在风里拍手,为这场热闹轻轻伴奏。
爱心理发师的剪刀轻舞,碎发落下时,老人鬓角添了清爽,孩子眉眼亮了神采;磨剪子锵菜刀的摊位前,金属摩擦声里锈迹褪去,锋利重生,村民的称赞与工具轻响,叠成最朴实的乐章。
义诊的长队是安心的诗,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带着专业与耐心,血压计的读数里藏着关切,问诊的话语间满是细致,健康知识顺着风淌进村民心里,把“家门口的医疗”写成踏实承诺。
二楼的儒学讲堂里,是沉静的滋养。华龄志愿者站在台前,二十多双眼睛满是期待——仲子的故事从千年古卷里走出,《论语》里“老有所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句子被轻轻念起。这些字落在乡亲们心上,像春露落在田埂,慢慢润开:原来眼前的茶、锅里的饺、身边的笑,都是古训里长出的现世安稳。老师说,这眼前的暖,就是日子长出的甜。
“现在日子也好过了,家里能有汽车,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门口有汽车,天天见动车。”坐在最前一排的老人发出感慨。一位大娘说:“不愁吃不愁喝,现在愁着怎么教出一个懂得孝顺的好孩子,老师说的在理,不能娇惯,得要管教。”你一言,我一语,听到的是村民最真切的回响。
今年的春天,尼山脚小播下的文明种子在这片土地悄悄扎根,志愿者的红马甲是街巷里的流动风景,一点点把文明的细节缝进日子里。“全国文明村镇”的喜讯越过山水田野,落在圣水峪镇,这座小镇便成了全县瞩目的焦点——它不仅捧回了金灿灿的奖牌,更捧起了泗水县史上第一座“国家级文明镇”的奖杯,让文明的荣光,第一次这样真切地裹住了泗水的乡野。乡亲们话里是藏不住的骄傲:“咱镇村村路变宽了,墙变亮了,邻里间的笑也多了,这奖杯,实至名归!”
春风里藏着耐心等蝉声漫过夏天,春播时的期待,秋收时的满足,在尼山脚下一年年轮回。春风与秋风交替着吹过,把春播秋收的故事,轻轻写进了乡村的岁月长歌里。如今,每一片树叶都闪着文明的光。这“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就像那辆常常驶过的动车,载着文明的新故事,正朝着更亮的明天,稳稳前行。它将持续深化“文明合伙人”机制,汇聚更多社会力量,让惠民服务常态化,让文明实践的光,照亮乡村村宜居宜业的路,也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个崭新明天。
B 韭菜山下秋飘香
文/钱玉珍
随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的到来,家里自然少不了花生、核桃、石榴、栗子等。望着这些形状不一的农作物果实.四岁的小孙子充满了好奇,先是背诵了幼儿歌谣《花生》:“麻房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我问他:“石榴米像不像一颗颗透亮的珍珠?”他一边点头,一边给我提了好多“为什么?”,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2025年9月20日周六,我们全家自驾到泗水县圣水峪镇韭菜山下进行秋游。
因前两天刚下过雨,清晨,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一路观赏着秋天的美景,不知不觉来到韭菜山下。因为韭菜山下是一位朋友开的曦蔓家庭农场,所以,进入农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座碧绿碧绿的韭菜山,农场大门与韭菜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凸显出近处的农场与远处的青山,浑然天成。路过睡莲池,只见有三只仙鹤亭亭玉立在荷花旁,荷叶带着露珠,晶莹剔透,浮生于水面,看着眼前满池盛开的睡莲,我不禁为这些美丽的“出水芙蓉”而陶醉。我们继续往前走,左边是一片花生地,一位乡亲正在拔花生;右边是一片金黄的大豆地,叶子已泛黄,豆荚饱满但还没有张开嘴;两边的核桃园树上地下核桃处处可见,有青色的有黑色的;桃园一片绿色,果实已基本上收完,偶尔有几个挂在枝头。来到正在施工冷库的工地,宝宝一眼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挖掘机,还有停着的手动叉车,锄地的铁耙,拖拉机。看到带着草帽正在劳动的爷爷们,脸庞晒的黝黑发亮。都已热的汗流浃背。“爷爷们在干啥?”宝宝一边大声问一边停下研究起手动叉车来。
办公室前,一棵高大的恋子树连着蓝天。其果初冬叶落,串串挂枝,恰如母恋子、子恋母,故名恋子树。据说,恋子树其果实可用于平肝益气、止痛、杀虫,还适用于制作各种家具、装饰、工艺装饰、乐器等,是木材加工行业的优质原料,在我们当地民间,结婚用“恋子果”,有取谐音“连生子”一说。两棵枣树上的枣已密密麻麻的,又大又圆,有青有红。青的如碧玉,红的似玛瑙,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朋友拿来专门制作的打枣杆,杆子上端拴绑着个耙子,耙子下面有个大布兜,耙下的枣自然就掉在布兜里了,真是高手在民间呀。
休息片刻,我们一行8人开始分头行动,有拿着杆子打核桃的,有摘南瓜的,有摘花生的。我忙着去剪花椒,花椒树上结着串串花椒,紫红紫红的外壳,里面乌黑发亮的花椒籽,那种特殊的香味儿扑鼻,我尽管小心翼翼摘花椒,还是被扎了好几次。只见花椒树近处,有个养鱼池,鱼在池塘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时探出头来,在水面吹个泡泡,水面上便会出现一朵朵水花。忽然,听见有鹅“嘎嘎”的叫声,我顺着鹅叫的方向,悄悄走过去,只见一大群白鹅在玉米地里“玩耍”,它们走起路来,姿势可优美了,那细长的脖子一伸一伸的,两条腿一摇一摆,非常悠闲。听见有动静,便大摇大摆地往玉米地深处走去,翅膀用力地扇着,有的竟然飞了起来。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难得的镜头抓拍了下来.
“奶奶,在哪里?在干嘛?”宝宝“研究”了一阵子农耕工具,便过来找我。因为地里不好走,我赶紧抱起宝宝去找鹅群,一直找到菜园里也没见踪影。倒是看到红透了的辣椒在枝头上羞嗒嗒的垂着红扑扑的笑脸,满地形状各异的南瓜,有躺在地上的,有吊在树上的,有8字型的,有长的,还有圆的,有清的,有黄的。我摘下一个宝宝要抢着抱,试了试还真抱不动,因为长得太大了。“奶奶,咱们还是去追鹅吧。”宝宝追鹅的兴致比较高,嘴里还背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们走进玉米地,看到在墨绿色的玉米杆和玉米叶上,玉米棒头顶像一丛丛头发的雌花絮,有的是淡紫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有的是米黄色的。我问宝宝:“玉米秸上的玉米,像不像个大话筒,玉米须这个像不像老人的胡子?”宝宝惊奇的说:“像极了。”我说:“你在外边等着,我进去看看鹅在里边吧,再掰几个玉米出来。”宝宝执意一起去,我对宝宝说:“你不能进去,玉米地里太扎歪。”他好奇的问:“什么叫扎歪?”我想了想说:“就是刺挠。”“什么是刺挠?”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是痒痒,不舒服。”我掰了几个玉米出来,没有找到鹅。看到宝宝有些失望,正不知如何是好,只听到近处有鸡叫声,我还以为是山里的野鸡叫,随叫声走进一看,是散养鸡场,还意外发现了了褐色的鸭子和鹅。宝宝好兴奋的问我:“这些鹅为什么不是白色的?怎么有的还不一样呀?”“鹅不一定全是白色的,那几个颈比较长,嘴扁扁的,腿高高的,尾短短的,脚趾间有蹼的是鹅。那些嘴扁扁的,腿短短的,飞不高的,怕人的,是鸭子。分清了吗?”宝宝点着头兴致未尽,不愿意离开。我哄着宝宝说:“现在咱们去拔花生,然后去韭菜山割韭菜炒山鸡蛋吃。”“好!”宝宝爽快的答应了,并从车里拿出从济宁带来的小耙子、小铲子和塑料袋等工具,来到一片花生地,一位乡亲已经把花生拔好,摆放在地上。宝宝赶紧一把将花生抓起,两手高高举起,高兴的问:“奶奶看,现在的花生像什么?”我反问:“你说哪?”他想了想:“有点像一个个小铃铛吧?”我赶紧鼓励他:“宝宝说的还真像,好棒!”
宝宝蹲下来,开始一个一个的摘花生,一会便热的满头大汗。他看到农民爷爷在前边弯着腰继续拔花生,便问:“爷爷你拔这么多,累吗?喝点水吧,我都渴了。”这位农民爷爷直起腰来高兴的不得了,问宝宝:“小家伙,你知道花生怎么长出来的吗?”宝宝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在地里刨个坑,把种子放里面用土埋好,等发出芽来,地里就慢慢长出花生来了。”农民爷爷哈哈大笑:“你怎么知道的?”小家伙理直气壮的说:“我本来就知道。”老爷爷竖起大拇指:“小家伙有出息。”他还讲了个笑话,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位干部从北京下放到乡下,竟不知道花生长在地里,以为是长在叶上,蹲在花生地里饿了一天。听罢,我们忍不住大笑起来,同时,更感到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习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的必要性。让宝宝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新鲜的空气和鸟语虫鸣。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会适应,掌握新知,建立自信,让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宝宝问他妈妈:“汗滴禾下土,是我和农民爷爷汗水滴到地里吗?”“也有关系,意思是我们通过劳动用流汗换来果实和丰收。”妈妈一边解释一边给宝宝擦着满头的大汗。
累并快乐着,转眼间到了中午,随着伙房飘过来的浓香味,才感觉到有些饿了。餐厅里的餐桌上,不出农场,已摆满了一桌子美味佳肴。香喷喷的鲜美之气漫延迂回,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柴火炖红烧大鹅,清炖大鱼,花生参炖南瓜,野韭菜炒鸡蛋......。闻其香,心旷神怡;偿其肉,回味无穷,真是“乡村雅兴意如何,灶下烧柴看铁锅。”我看到宝宝望着给他夹的鹅肉闷闷不乐,也不吃,便问怎么了?他说:“为什么要杀鹅呀,多可怜呀,它的伙伴再也找不到它了。”说着,眼里还泪汪汪的。孩子的纯真无邪,心地善良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满载着丰收的硕果和喜悦,赶回济宁与亲家共度佳节赏明月。宝宝唱着儿歌《丰收之歌》挥手告别韭菜山:“田野上庄稼都已收割完毕,......果园里甜美的水果已摘完 ,背起筐儿欢欢喜喜回家庆丰年,采果的劳动者不会白流汗 ,新摘的果儿我们大家都来尝一尝...... 唱着歌儿编成一个丰收的大花环”。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泗水县老年大学退休干部。现任泗水县关工委副主任,华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泗水县《老干部家园》杂志责任主编。撰写的《母亲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78部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齐鲁文坛》、《济宁当代文学》、《中国草原都市头条》、《新长江文学》、《鲁地文艺》、《圣源文学》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张燕
《鲁源文苑诗词楹联散文选粹》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