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风采简介
刘津香:天津市人。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毕业。内蒙武川县庙沟土城村插队知青。天津市药用玻璃厂保健站护士,后退休至今。爱好写作,笔耕不辍,作品常见诸媒体及【都市头条】,赞美生活,现居天津。
拜读王武祥著《鸿爪雪泥》有感 (之一) 文/刘津香
2025年8月26日,参加内蒙武川知青家园建园三周年纪念活动。次日,2025年8月27日,我们夫妇在呼和浩特市“小厨大爱”饭店回请北京知青章玉佩夫妇,武川知青王武祥夫妇,赵建青,天津知青夏洪涛聚餐。就在那天喜获武川知青王武祥所著《鸿爪雪泥》一书,王武祥大哥并且在书的首页亲自题字赠书。
当我看了作者王武祥前面的“自序”,我就知道这是王武祥的励志之书,有他的奋斗,有他的经历,有他的心路历程。我相信,《鸿爪雪泥》一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接下来,我会认真拜读,更希望看到作者精彩的人生。
王武祥所著《鸿爪雪泥》一书的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诗篇。二、文篇。三、墨篇。四、友情篇。
拜读王武祥的诗篇,我粗略的数了一下,诗篇部分共刊登了王武祥所写诗词180首左右。有纪念母校的,有追忆同窗同事的,有节日 、纪念日有感而发的,有出游赋诗的,有观花赏景的,有回乡感慨而发的,有描述庆典场景的,有叙事感悟的,有同窗同事相聚的,有悼念老同学的。内容繁杂,涉及很多方面。
诗篇的开头有三首诗,分别是怀念小学、初中和高中母校的。有意思的是,曾经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和饱受冻馁之苦的初中母校,也曾是作者当过民办和公立教师的工作单位。他参加了小学母校的两次庆典活动和初中母校“既是始来也是终”的一次校庆,表达了作者无限眷恋和无限惋惜之情。
第三首《武川中学校庆组诗》中写了作者四次参加高中母校校庆的感想。诗的水平不作评论,只是看到作者无一遗漏地参加小学、初中、高中母校的所有庆典活动,还有好几首回乡的诗,就足见作者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不忘来处、懂得感恩的人!
在《“六•一六”五十周年祭》和《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祭》等诗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等诗中,热情洋溢地讴歌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旗帜鲜明,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此,他在“后记”中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说明。表现了作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个性。
其他如《退休生活》、《学书》等很多的小诗,也都写的很好,令人感同身受,拍案叫绝,这里就不多说了,希望读者能认真地去看一看。
拜读王武祥的诗词,让我看到了一个正直善良,重情重义的人,一颗厚道慈悲的心,一个努力进取励志的人生经历,一个热爱生活、赞美生活、阳光潇洒的男子汉。真是,人如诗,诗如人啊!
拜读王武祥著《鸿爪雪泥》的文篇,第一篇《赤塔行》。作者单位组织到俄罗斯联邦后贝加尔边疆州首府赤塔游。作者介绍了赤塔的地理位置,异国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以及出行的感受。作者与俄罗斯的导游和翻译合影留念,在中俄边境界碑留念,记录了人生曾经的过往。作者文笔流畅,叙述清晰,感悟深刻,是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
拜读文篇第二篇《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荣辱观》一文,写得好!文章中交代了在特殊历史时期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并倡导的“八荣八耻”。叙述并揭露了改革开放以来,存在于党内党外及社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的一系列不堪的社会现象,以及给党和国家社会后代造成的恶劣影响。文章叙述清晰,观点明确,一针见血。并且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抱有深切的希望,给人鼓舞和力量。全文满满的正能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拜读文篇第三篇《西安行》一文,作者对一路途径的景观,特别是树木,庄稼种植等描绘的很细腻,这些知识非常丰厚。游览古城西安,对那里的人文历史交代的也很清楚,作者的历史学的很好,应该是学霸级的好学生。还有,作者曾经在内蒙古东胜市工作过。我们2019年八一去过东胜,是参加老伴部队战友聚会。总的说,作者方方面面的知识丰厚,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饱满,可读性很强。
拜读文篇第四篇《海南游》,这是我见过的记述旅游见闻最好的文章之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海南这个地方。海南也是一个革命圣地,红色娘子军就诞生在这里。同时,导游汤娜又带他们游览了具有改革开放后出现一系列特色的地方。还有三亚特殊的树,开满了红色的花叫“三角梅”,我虽然没有看到“三角梅”,但通过作者的描绘一定是很美的花。海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那里看到了我国的崛起。同时,也是糟粕进入的地方。真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拜读文篇第五篇《王氏家谱》序一文。虽不知作者的祖先怎样,家谱如何。但是,作者的经历和现实让我徒生敬佩。他从一个边远地区的农民,到有一定职位的国家干部;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到勤奋学习成为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年幼丧失父母,却长得身高体健;他从住在边远的山村土屋,到在祖国的首都现代化大城市定居;他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出书面世,这一切都是作者成功的标志。我不问作者的祖上,也不用知道他的家谱,我认定了作者是一个努力进取,正直善良,真诚可信,工作有能力,生活有目标,情感真挚的人。正因为作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才得到大家的信任。作者心地善良,有能力,有担当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为能结识这样的朋友感到欣慰和快乐,为作者点赞,为作者祝福!愿他平安健康,诸事顺遂!
拜读文篇第六篇《以诗会友乐晚年》(代序)一文。当我们退休后该怎么生活,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有的服务于儿孙;有的到处旅游;有的整天离不开麻将桌;有的酷爱广场舞;有的痴迷于保健品;有的上老年大学;有的热衷唱歌等等。看到作者联络爱好写作的朋友一起以诗会友,并且成立了“塞翁诗社”,这一举动太棒了!其一,兴趣爱好的好友得以相聚,退休生活不再无聊,反而会感觉更加充实和快乐。其二,以诗会友大家可以在一起相互切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三,相比之下,退休后利用大部分时间写作,赋诗要比其他爱好更富有知识性,娱乐性。而且,畅游在文章与诗海里更加潇洒。其四,“塞翁诗社”的成立,让更多的退休老人笔耕不辍,每天动脑动手,除了可以写出美文和好诗,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真是一举多得。其五,他们成立了“塞翁诗社”,把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聚在一起,让更多的文人墨客共同用文字赞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美哉,乐哉也。其六,不占场地,没有费用,是最简单,最有效,最充实的退休生活,让有共同爱好的诗友们共同快乐每一天。为他们点赞!
拜读文篇第七篇《我和燕麦的故事》一文。作者用叙述和感悟把割莜麦,炒莜麦,吃莜面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如同回到当时的情景,让没有经历过的人也会真真切切的感知。我是从天津到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村插队的天津知青,距离作者所生活的村庄相距30里地左右,所以对那里的生活很熟悉。如割莜麦,作者描述的“拉行”、“拧要子”、“捆个子”对于我来说很熟悉,并且让经历过的人,又会回想起收割莜麦时那热火朝天的田间收割景象。金黄泛绿的莜麦田,人们挥舞着镰刀,割莜麦的莎莎声,一片一片倒下的莜麦地,一梱捆的“个子”,人们挥汗如雨,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丰收和收获的喜悦。
炒莜麦的活在农活里不算苦重,但是那炒莜麦的热锅和飞起的莜麦毛毛无孔不入的扎人是最难忍受的。我没有炒过莜麦,但我们看到过炒莜麦的人,他们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那样子怪怪的。
还有吃莜面,莜面是后山人每天的主食。我们这些在那里插队的知青,虽然插队时间不长,但已深深的爱上了莜面。因为,莜面的做法繁多,吃法更是不少,更特殊的是莜面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做莜面时,从用开水烫莜面开始就能闻到莜面的香气,蒸熟的莜面更是香气扑鼻,吃到嘴里更是香入心脾。我离开那里已经54年了,但是莜面时常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我会做莜面,推窝窝,搓鱼鱼,压饸饹都不在话下,莜面也是我们的最爱。作者文笔流畅,描述细腻,我感同身受,也是我和燕麦的故事。
拜读文篇第八篇《难忘中三班》一文。作者再现了我国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他所就读的内蒙武川西乌兰不浪中学,学生的就读环境和生活情况。真的太艰苦了,首先就是饥饿。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粮食定量,孩子们都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可是那时的他们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每天只吃午晚两餐,每餐还吃不饱。再就是严寒,学生们住校的环境极其恶劣,内蒙属于寒区,然而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却连取暖的煤炭都没有。孩子们穿着衣服睡觉,被子上都会结出冰霜。就是这样的环境,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还在苦中作乐。他们睡前的嘻戏打闹;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运动;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等等。就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苦中作乐,迅速成长。正因为他们曾经吃过的苦,才珍惜后来的幸福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他们长大了,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成绩。祝愿他们晚年幸福安康!
拜读文篇第九篇《我读将进酒》一文。作者用古代诗人李白的诗篇,还原并描绘了李白与众诗友一起喝酒的场景。作者认为是一首叙事诗,读来确实如此。并且将李白的诗篇融入到整个喝酒的过程,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李白的诗词我们在学校都拜读背诵过,然而作者《我读将进酒》一文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从而颠覆了我对李白的诗《将进酒》的所有认知和感悟。从另一个层面看作者的文章本意,何尝不是写满了我们的人生呢?!酒,是粮食制作;酒,可为君消愁;酒,能让人忘记烦恼;酒,可助人尽情欢乐;酒,让人飘飘欲仙;酒,会让人说话口无遮拦;酒,会使人胆大妄为;酒,使人乱性!在现实生活中美酒是平淡生活的调味剂,可以在疲劳时解乏;在痛苦时解愁;在欢快时助兴;可以从少年喝到白头。正像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的短暂需珍惜,好好品尝人生这杯酒。要喝好,喝透,喝美,喝的恰到好处。为颠覆我对李白诗句《我读将进酒》的作者王武祥大哥点赞!
拜读文篇第十篇《老三届与知青》一文。作者说明了“老三届”的由来,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这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还原了特殊年代一群懵懵懂懂的学生的所作所为,还有他们从学生到知青的转换。这是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是每个老三届挥之不去的难忘知青岁月。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知青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最小的老三届都已经75岁左右了。我们深深的感叹我们都老了,我们将逐步的离开这个世界。知青,将不复存在;知青,将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是自然规律。健在的知青朋友们,好好善待自己,好好生活。面对老年和疾病我们要坚强,因为我们是知青,没有我们不可战胜的困难。愿我们无灾无痛天然快乐的离开这个世界。奔向遥远的天际,那里很美,我们的亲人我们的过往都在那里……。
拜读王武祥《鸿爪雪泥》文篇最后的《酸甜苦辣说建园》,看后心里有酸楚之感。我开始看时看成是《酸甜苦辣话建园》,后来再看是《酸甜苦辣说建园》。虽是一字之差,其表达的感情大相径庭。一个说字,饱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心酸,他要诉说,要倾诉。
经过筹委会十个月的努力工作,武川知青家园终于建成了。雄伟的知青碑屹立在武川知青广场,鲜红的“武川知青家园”六个大字鲜艳夺目,后面是王武祥撰写的碑文。知青墙上,正面是王武祥写的《知青家园记》,背面是捐款人的姓名。知青广场的雕塑栩栩如生,浮雕再现当年知青劳动和生活的场景。橱窗里展出了在武川插队时的老照片。在建园的同时,印刷出版了《青山作证》一书。书里面有大家的回忆文章,篇篇忆当年,句句知青情,受到了广大知青的认可和赞赏。
但是,在当年的十月底,有那么一个“虫子”跳了出来,在群中发帖,用粗俗的语言对知青家园的碑文进行无端指责。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作者不得不向所有人公布真相,用十篇文章叙述了建园及出书的真实情况和艰难过程,以正视听。文章当时就得到了很多知青的拥护,并对作者表达了支持,进行了安慰。之后,搞得“虫子”灰头土脸主动退了群。
作者的每篇文章都情真意切,真实可信。因为,我就是顾委会成员,很多事都曾经亲身经历过。 对每篇文章就不做一一点评了,希望读者能亲自去看看。
章玉佩大姐在多种场合多次说过:没有王武祥,就没有武川知青家园!她是三人组成员,亲历了建园的始终。她为人公道,不说假话。但我想补充的是,没有王武祥,知青家园不会建的如现在这样好。我为王武祥的辛苦付出,为他的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和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他做人做事的光明磊落点赞!(待续)
上面照片是2025年8月26日左起《鸿爪雪泥》作者王武祥、中间是北京知青章玉佩、右是本文作者刘津香
于2025年9月26日中国天津 (全文5033字)
本期编辑简介
郝建国(天人合一),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中央党校内蒙古分校法学本科。矿业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矿产督察员。公务员退休。爱好文学近体诗词。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会员、武川县诗词协会会员。曾任内蒙古诗词学会组联部副部长,现任内蒙古诗词学会草原散曲艺苑编委,书法部副部长。《国学雅韵社》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外诗人》签约诗人,作品发表报刊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