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妈妈下馆子,并诗记》
甘会文/(每日诗记)
妈妈已经88,精神风貌并不差!从来总是自烟火,吃饭请客就在家,好不容易说动她。昨下馆子当客家。
2025年9月28日,我从成都赶回邻水,只为见我那不服老的妈妈。时光悄然流逝,妈妈已走过八十八载春秋,宛如一本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她面容虽有岁月雕琢的痕迹,但声音洪亮清晰,步伐稳健利落,手脚依旧灵活,仿佛时光在她身上放慢了脚步。
走进餐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为这一方空间铺上了一层温暖的金黄。妈妈熟练地接过菜单,目光扫过一道道菜品,眼神中透着笃定。点菜时,她的手轻轻点着菜单,动作干脆又利落,曾经操持一家人饮食起居的娴熟劲儿丝毫不减。
饭菜上桌,香气四溢,勾起了我们对往昔的回忆。妈妈打开了话匣子,声音温柔且充满力量,说起了我们的童年。她讲我小时候调皮,爱钻进菜地的花丛弄得满身花瓣伴泥巴;讲我们时把饭掉在地上捡起来用水洗净再吃的可爱。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她的讲述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话题一转,妈妈提到了四十四年前(1981年秋冬时分)送我参军去边疆(我当时去到新疆伊犁守备三师七团)的情景。那是个骄阳似火却又离愁满溢的日子,她眼中噙着泪,却坚定地鼓励我去远方追逐梦想。在新疆边疆,我努力训练,立功受奖的消息不断传回家里。每一次喜讯,都让妈妈觉得所有的牵挂和担忧都化作了甜蜜的幸福,那些荣誉证书成了她向邻里炫耀的资本。
接着,妈妈又说起1987年送二弟征文去西藏某部队的事。那时的二弟,几经磨练坎坷,怀揣着满腔热血,终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妈妈站在村口,望着二弟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不舍与期待。他说二弟在部队表现出色,后来留在西藏地方成为一名大干部,为边疆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妈妈说起这些时,眼中满是骄傲,仿佛二弟的每一步成长都让她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后来1995年秋冬,妈妈又把小弟骞文送到了北京某部服役。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文化,唯一能为国家做的贡献,就是把你们三兄弟都送到部队,让你们保家卫国。”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她对国家深深的热爱和对我们无尽的期望。
妈妈还回忆起在我们乡村的老家大巴山的日子。那时候,为了供我们读书上学,她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种田耕地。在陡峭的山坡上,她挥舞着锄头,汗水湿透了衣衫。她砍柴卖、挑煤卖、种菜卖、植果卖、养鸡鸭、喂猪牛,收获的季节,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一袋袋粮食,送往粮库交公粮。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她从未有过怨言,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饭后,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我和妈妈漫步在小路上。她的步伐依旧轻快,身姿挺拔。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感受着那粗糙手掌上的纹路,那是岁月的印记,也是母爱的见证。
我多么希望时光能慢些再慢些,让我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那些温暖而又动人的故事。在这个宁静的时刻,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却又无比温暖的童年。妈妈的话语,如同一首悠扬的歌谣,在我心中久久回荡。我深知,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份母爱和家国情怀,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今晨,依旧我的每日诗记习惯,为妈妈赋诗一首:
《赞萱堂》
萱堂慈母德馨优,岁月凝香韵未休。
昔抚儿孙尝苦累,今逢盛世享安悠。
额间纹缕藏甘苦,鬓上霜丝映瑞秋。
父逝家山添别恨,母撑门户守清愁。
含辛茹苦持寒舍,沥血披肝护少幼。
幸有儿孙皆奋进,堪期兰桂共芳留。
春晖浩浩情难报,萱草萋萋意永酬。
待取金樽同举盏,再陪萱座话从头。
2025年9月29日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