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秋语寄心桥
风是最懂时节的信使,总在夏末的余温里悄悄换了性情。不再是盛夏那般热烈的奔涌,而是裹着草木的清芬,柔柔地漫过窗棂,漫过院角那丛渐黄的竹。它拂过我的发梢时,像极了故友久违的轻拍,不疾不徐间,便把秋的信笺铺展在每一片瓦、每一寸土上。
云也跟着淡了。是那种洗过似的白,薄薄地贴在湛蓝的天幕上,有时是一絮,有时是几缕,仿佛随手就能摘下来揉进茶里。我常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看云,看它们被风推着慢慢走,从村东的山尖移到村西的河面,偶尔遮住太阳,便在地上洒下几片细碎的阴凉。这时便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来古人的悠然,竟与此刻我的心境这般契合——不用追赶什么,不用思虑什么,只守着这一方天地,看云卷云舒,便是最好的时光。
念,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软。不像春日的念想那般浓烈,也不似冬日的牵挂那般沉郁,秋日的念,是浅浅的,像晨露沾在草叶上,像月光落在石阶前。晨起扫院时,看到去年种菊的地方冒出了新芽,便会想起去年此时,满院菊香漫过矮墙,我曾摘了最大的一朵插在粗陶瓶里,就摆在案头的画册旁。如今画册还在,只是那抹金黄,早已留在了水墨丹青的晕染里,成了岁岁回望时的暖。
日子便这样静静淌着。我依旧是那个守着小村的村夫,晨起汲水,午后劈柴,傍晚时搬把椅子坐在门口,看夕阳把远山染成橘红,把归巢的鸟雀的影子拉得很长。灶间的烟火气里,煮着新收的小米粥,偶尔飘来邻家孩子的笑声,混着风吹过玉米地的沙沙声,成了秋日里最寻常的乐章。有人说这样的日子太素简,可我知道,素简里藏着最真的安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用奔赴繁华,不用追逐虚名,守着这烟火人间,便是岁月最好的模样。
转眼又是秋风化雨时。第一场秋雨来的时候,我撑着旧伞站在村口的老桥边。这是我们曾共同守望的桥,木栏杆上还留着经年的刻痕,桥下的流水带着落叶缓缓向前,像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雨丝细细的,落在伞面上沙沙作响,也落在桥上,洗去了尘埃,却洗不掉藏在木纹里的记忆。我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雨天,我们曾并肩站在这里,看雨雾漫过河面,看远处的村落笼在朦胧里,说好来年还要一起等一场清秋的日出,一起看漫山的红叶染红山路。
如今桥还在,雨还在,只是身边少了一个身影。我沿着时光铺就的逶迤小路慢慢走,路面上的石子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路的尽头是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心里藏着一个小小的期待,期待着某个秋日的清晨,或是某个飘雨的黄昏,能听见熟悉的脚步声,能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笑着说一句“我回来了”。
那时,我们还要一起站在这座小桥上,看风拂过田园,看云漫过远山,看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还要一起煮一壶新茶,就着院角的菊香,说说话,聊聊这一年的时光。就像杜牧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用急着赶路,不用忙着应付,只把这清秋的时光,慢慢过成诗里的模样。
毕竟,秋色还在,念想还在,这座藏在心里的小桥还在。只要心有所盼,只要守得住这份恬静,总有一天,佳音会如期归来,与我共享这长天一色的清秋,共享这岁月如初的静好。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