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商洛商州,有这样一位长者:晨曦微露时,他是校园里带领孩子们扎马步、练拳脚的“功夫爷爷”,虎虎生风的招式里透着侠者风范;社区小巷中,他是提着米面油敲开独居老人家门的“暖大叔”,嘘寒问暖的身影带着质朴温情;会议室里,他是翻阅社情民意笔记、为民生议题建言的政协委员,眼神坚定而专注;书案前,他是铺开宣纸、笔锋游走间写下“厚德载物”的书法爱好者,墨痕里沉淀着文化底蕴……他是杨铁弟——一位用武术强健体魄、用公益温暖人心、用责任传递担当、用笔墨涵养精神的“多维度人生”践行者,以“武心映照初心,仁术滋养人生”的姿态,在商洛大地上书写着平凡却不凡的生命篇章。
一、参政议政:扎根民生的“政协情怀”
“政协委员不是光环,是一份‘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责任。”自201X年当选商州区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以来,这句话便成了杨铁弟履职的座右铭。连续两届政协委员生涯中,他始终把“脚底板下出提案”作为信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
走街串巷时,他听到老人念叨“小区路灯太暗,晚上出门怕摔跤”,便连续一周蹲点调研,整理出《关于完善老旧小区照明设施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为3个社区安装了50余盏太阳能路灯;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暑期无人看护,他联合学校和志愿者团队,推动《关于在社区开设公益托管班的提案》落地,让200多个孩子有了安全的暑期去处;疫情期间,他一边当志愿者,一边记录一线医护的困难,提交了《关于加强基层防疫物资储备的紧急建议》,为物资调配争取了宝贵时间……
七年履职路,他的提案总带着泥土味和烟火气,也因此连续七年获评“优秀政协委员”。同事说他“像一台民生雷达”,总能敏锐捕捉到群众的急难愁盼;群众说他“说话实在、办事牢靠”,是真正把心掏给老百姓的“贴心人”。他说:“政协委员的办公室不在会议室,而在群众的院坝里、田埂上。”
二、逆行担当:志愿红里的“硬核身影”
若说政协委员的身份让他心系民生,那么志愿者的红马甲则让他“把心沉进泥土里”,用行动诠释“危难时刻显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社区防控人手紧缺,58岁的杨铁弟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者。测体温、运物资、守卡点,连续三个月没休息,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手上的皲裂结了茧也不肯退。“我当过兵(注:武术教官经历常被类比军人担当),这时候不上谁上?”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他背着20斤消毒液爬六楼为独居老人消杀的身影,是蹲在卡点啃冷馒头却坚持“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的坚守。社区书记曾劝他:“老杨,您年纪大了,回家歇歇吧!”他摆摆手:“我身子骨硬朗着呢,多个人就多份力!”
2024年7月19日,商洛遭遇特大暴雨,杨斜镇等地受灾严重。年逾古稀的他连夜收拾矿泉水、方便面,驱车赶往灾区。“路断了,就扛物资步行;桥塌了,就绕道送物资。”在杨斜捐赠现场,他不仅自己捐款捐物,还组织武术协会成员成立“抗灾突击队”,帮村民转移物资、清理淤泥。有人问他:“您都退休了,何必这么拼?”他笑着说:“当年练武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现在就是检验功夫的时候!”
从抗疫到抗洪,从孤寡老人到留守儿童,他的志愿足迹遍布商州城乡。担任商州区慈善协会志愿者分队队长期间,他牵头组建了12支“武术公益小队”,带动200余名武术爱好者加入志愿服务,用行动证明:公益无关年龄,担当不分职业。
三、武韵薪传:让传统武术“活”在当下
在商洛,提起“杨教练”,无人不晓——他是商州区武术协会主席,更是无数孩子心中的“功夫爷爷”,用一生热爱守护着传统武术的根脉。
他的武术课堂遍布商州:在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他为法警传授实战防身术,设计的“警务实用武术操”提升了应急反应能力;在巡特警大队和武警中队,他结合警务需求,编排了一套“防暴武术组合”,成为队员训练的“必修课”;在丹凤二小、五小等10余所学校,他把武术融入大课间,“抱拳礼”“扎马步”“练套路”成了孩子们的日常。“教武术不仅是教招式,更要教武德。”他常对学生说,“习武先习德,做人要像拳架一样——立得正、站得稳、行得端。”
这份坚持让他收获诸多荣誉:2016年被聘为“119消防形象大使”,将武术与消防知识结合,编排了“消防逃生拳”,用趣味方式普及安全技能;2018年获评“商州区首届最美体育人”;2024年又以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公益贡献,当选“首届香菊杯健康达人”。更难得的是,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考入体育院校继续深造,有的成为基层武术教练,让“尚武崇德”的种子在商洛大地生根发芽。一位学生说:“杨教练教我们武术,更教我们做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要伸手。”
四、文武兼修:墨香里的精神传承
若只知杨铁弟是“武术家”,便错过他另一重身份——书法爱好者,他用笔墨诠释着“文武相济”的人生境界。
作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书法委员会委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房总飘着墨香。他说:“武术是刚劲的外放,书法是内敛的修行,二者都是中华文化的根。”闲暇时,他以笔为剑,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精武”“厚德”“自强”等作品常被亲友索要收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书法融入公益:为社区老人写春联,为山区学校题校训,用笔墨传递祝福与力量。丹凤二小的校长说:“杨教练写的‘励志笃行’挂在教学楼前,孩子们每天路过都能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此外,他还是陕西省阳光慈善发展中心书法家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丹青笔墨间修炼心性,在文化传承中滋养品格。这种“文武相济”的修养,让他在面对生活时始终保持着豁达与从容——练武强身,书法养心,公益暖心,参政砺志,每一重身份都是他对“完整人生”的生动诠释。
结语:大写的“杨铁弟”
从政协委员的责任田,到志愿服务的风雨路;从武术课堂的铿锵声,到书法案台的墨痕里,杨铁弟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人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滴行动汇聚成温暖他人的光芒;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做好身边事”的信念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人这一辈子,能用自己的长处帮别人一把,能让传统文化传下去,能让社会更暖一点,就值了。”这,或许就是一个“武者、行者、善者、文者”最动人的人生注脚——以武立身,以善润心,以文养性,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在岁月中沉淀光芒。
作者: 任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