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明月寄相思
作者:谢述连
竹影婆娑,月光如水,在这寂静的夜晚,我慢步在蓉江新区十里花溪的竹林间,任思绪随着竹叶的轻摇飘向远方。这竹影与明月,恰似古人笔下的水墨丹青,又似今人眼中的相思符号,将千年的情愫凝练成永恒的诗意。
竹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高洁的象征。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王维诗中“独坐幽篁里”的幽静,都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每当夜风拂过竹林,那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着自然的乐章。这竹影与月光交织的画面,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不禁想起“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而明月,则是相思的永恒载体。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月亮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念之情。中秋的圆月更是团圆的象征,照亮了游子归家的路。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之夜,家人围坐院中,分享月饼,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轮明月仿佛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如今身在异乡,再望同一轮明月,方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意。
竹影与明月的相遇,碰撞出别样的诗意。月光为竹影镀上银边,竹影为月光增添灵动。这种光影的交错,恰似相思的缠绵——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朦胧难辨。古人常以竹喻君子,以月寄相思,当这两者相遇,便成就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禅意与柔情。在这样的夜晚,慢步在竹林间,看竹影摇曳,望明月高悬,所有的思念都化作了无声的凝视。
竹影明月间,藏着中国人最含蓄的情感表达。它不似西方直白的“我爱你”,而是将深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让相思有了具象的寄托。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诗意栖居,让心灵在竹影明月的映照下得到片刻的安宁。
夜深了,竹影渐渐与夜色融为一体,明月依然高悬天际。这竹影与明月,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却以最温柔的方式连接着彼此的思念。它们告诉我们:相思不必言说,自有天地见证;深情无需张扬,自有万物传情。在这竹影明月的夜晚,愿所有的思念都能找到归宿,愿每一份深情都能被温柔以待。
2025年09月29日





作者简介
谢述连(笑章爷),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种类型的文章,多次获得各种奖项。退休后喜欢摄影和写作,容易触景生情,喜好借景抒情,用景物抒发不一样的情怀,用素笔书写不一样的人生,不唯书而书,只为抒而书。
(图文供稿:谢述连)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