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的牛歌戏
文/周羽兵
牛歌戏,曾是广西藤县农民大苦中的大乐。追溯至先秦年代,牛歌戏兴起、流行,晚清时期鼎盛,遍及岭南各县各乡。清末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浔江与北流河沿岸为生活而逐走的全是惊惶的山民。满脸菜色的牛歌调,如浔江之水奔走流域的各地,落地生根,广泛流传。牛歌戏广泛流传于藤县及周边地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伯父和他那一辈喜爱唱牛歌戏的人而言,那是精神的烙印,任光阴荏苒,永恒不变。
追戏
深蓝色的夜幕挂在广西梧州藤县埌南这个叫地坡顶的小山坳。
许多年,当老农将木犁解套,筋疲力尽,立在田头地角开腔便唱,撩歌,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涤荡得干干净净。村头巷尾,田野山坡,高冈垄地,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何须吹敲弹念打,人人皆是生旦丑净末,只需两唇一启,开腔,就仿佛站在戏棚子前的西楚霸王项羽前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我是我的王。
以唱为主,念白补充,锣鼓循环往复,曲调清简明扼要,嫁接民间方言、土戏、山歌、民俗的牛歌戏,由本地演员用方言表演,剧目借古劝今,于是盛开了一地方戏剧的奇葩。
晚饭后,伯父把板凳挪到厅屋边上,嘴里哼唱起来:“取名叫做叶世洪,一向行路蹦蹦跳/识得就知我习惯,不识就讲我发疯/……/蒸熟鸡肉饮水酒,三花水酒饮几盅/……”一段唱罢,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朝厨房喊话:
“阿珍,拿锣出来,我亮几句嗓,过过牛歌戏瘾。”
……
多少年了,我一直记得童年夏夜的这个情景。
伯父曾说,锣鼓响,心痒痒。对他而言,锣鼓的真正魅力,在于牛歌戏。
伯父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他年轻时,电影在农村还是个稀罕物。闲暇时,大家就听听地方小戏——牛歌戏,黯淡单调的业余生活顿时变得有声有色。
然而山歌常唱,牛歌戏却不常有。一般家境殷实的人家有结婚、满月、祝寿一类的喜事,才会请戏班子唱上一两晚,热闹一番。来吃酒的亲戚朋友、临近的乡民都来看戏。来的人越多,说明主人家的面子越大。
伯父常说他生来一粗人,但对牛歌戏情有独钟,这是他唯一有过的文艺细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20岁出头的伯父只要听说附近生产队有牛歌戏看,便约上家里的兄弟姐妹赶场。于是爬山岗、追牛歌,成为父亲这一辈“牛歌戏迷”独特的经历。
入戏
追牛歌戏一段时间后,伯父决定自己演。他的决定得到了堂三爷爷的赞同。
1978年,伯父和三个胞弟、五个堂兄弟、三几个妯娌、宗亲组成了家族业余牛歌戏队,堂爷爷出资邀请了名气较大的牛歌队来生产队表演,请师傅教父亲他们唱戏。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家族牛歌队的剧本、唱腔、走位都有模有样了。上过几年私塾的堂五爷又托人做了戏服、幕布,弄好戏班的行头,自己挥笔写上几个大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往背景幕布上一贴,锣鼓声便在乡间有名的晚清老屋的厅堂、天井欢快地响起来。
家族牛歌戏队鸣鼓出道便大受欢迎,演技日渐精进之后,开始接到各方邀请,四处巡演。终于,县城河东体育馆群艺小广场前,河西藤州电影院的大舞台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牛歌戏《薜丁山三戏樊梨花》开演。不再是露天的戏台,没有以往的简陋,却也舞美简素。台下,人头攒动,满场的插科打诨,寒暄喊叫,整个场子混杂着姑娘们的芬芳、贩夫走卒的汗臭、恩爱情侣手里炒瓜子的奶油香、老妪悍妇争位夺盘的斥骂喊叫……
开演时先是一阵锣鼓喧天响,也就是开鼓门台,接着小生出场,然后演员次第登场,出现在陌路人驻足的不同视角和听角。牛歌戏一般是出演折子戏,比较受欢迎的是《陈世美不认妻》《石崇选女婿》《杨家将》。开演时先是一阵锣鼓喧天响,也就是开鼓门台,接着小生出场,然后演员次第登场。
伯父为道的家族牛歌戏剧队唱的牛歌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特定的扮相和脸谱,表演内容以当地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传统与美德、悲欢与离合为主,蕴含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大多数的戏剧相同牛歌戏夹说夹唱,用词押韵,女性角色唱词时语调悠长,注重唱词唱腔而不重视动作、表情等。通俗易懂,朴素自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表演者演唱时采用属于粤语体系的桂东南地区的白话,因各个具体地区口音、俚语会存在或大或小的不同,故地方上演唱所同一部作品采用的话语会呈现出相关方面的差异。
要知道聪明的伯父将本地牛歌戏融入了岑溪县(市)的牛娘戏、容县的采茶戏和苍梧县广平的鹿儿戏等周边地区的唱腔、走位等地方戏剧元素,守正创新的牛歌戏令村人听得如痴如醉、津津乐道。伯父说起这“威水(粤语,意思是引以为豪的意思)史”时总是自豪的笑意挂在嘴边,绽放在脸上,甚至是夸张的眉飞色舞。
与京剧、昆曲等阳春白雪相比,广西地方特色小戏牛歌戏可以说是下里巴人,但它由本地演员用方言表演,剧目多为借古劝今,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艺术亲和力。
伯父至今还记得巡演的火爆场面:临近几个乡镇生产队的人都赶过来,足足有上千人,往台下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小孩个子小看不到,就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
一年十二月,正月初二起开年礼,元宵隹节灯屏散,三月三米饭香,端午包粽忆屈原,七月十四中元节,八月中秋月正圆,九月初九敬老寿,再是那除夕之夜团圆饭后过大年……月月有节,三月一会。夜幕降临,花灯初上。戏场上马灯白炽如昼。锣鼓一响,小生、花旦、丑生、老生和女丑粉墨登场。喜庆时唱,节日时唱,年年如是,拉长了乡村人的脖颈。
五年间,伯父的家族牛歌戏剧队渐渐唱出了名堂,还有了“角儿”的自豪:堂二叔扮相、演技和唱功都了得,在圩镇上常常会遇到热心的戏迷请他吃饭;偷儿“叶世洪”是伯父演得出彩的角色之一,令戏迷们印象深刻;老戏骨们打听戏班的演出计划,从这个生产队追到下个生产队……牛歌戏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藤县埌南公社(后称乡镇)所有的生产队,还曾跨县到四十多公里外演出,传递着乡村的温暖与情义。
但闻一阵密锣紧鼓,一排军汉在戏台的“出将”如贯而出,身披铠甲头戴凤雉往台上豪迈一站,威风凛凛,伴奏的铙钹随着板,紧跟着粉墨登场,旋即小将薜丁山似的亮开脆生生的嗓门“腾腾杀气威,武艺战敌魁,滔略世无双,把将催。本将丁山,今与妖女樊梨花教场比武,军校!兵发教场!”
戏中的武生主花旦每一句道白和每一段唱腔认真,声情并茂,表情生动,道出的台词振振有声,或严厉或婉转,表现的人物活灵活现。只见鼓声粗犷,锣声激越,唱腔混厚,台前、楼上雅座那或黝黑或白皙面庞都在鼓声锣声钹声里挺了身。台上武生薜丁山气宇轩昂,花旦樊梨花巾帼不让须眉、英气迫人,被伯父麾下的民间牛歌剧队十几个农民演员拖在悠长的夕光里,述说《隋唐演义》系列故事里那热热的红。
一年一年,风景旧了人未旧,化作戏台上的影,震响在观众的心坎。戏台上下,既是对话也是轮回,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劳作、生育和相守,都是唱词。
就是让人知道,伯父与他牛歌戏不是多少年前就为当时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当时这样热闹。就这样,伯父与他的牛歌戏剧队在节庆上大戏连唱,稻花香里说丰年,把酒话桑麻。不知何时变成伯父的高光时刻——这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自豪。
痴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年轻人已经不爱看牛歌戏,万人空巷看牛歌戏的盛况,也一去不复返。
父亲的家族牛歌队解散了,但对父亲和他那一辈喜爱采茶的人而言,那是精神的烙印,任光阴荏苒,永恒不变。堂爷爷养病期间,拄着拐杖也要上县城看采茶;堂大伯父闲来垂钓,一边听牛歌戏,一边闭目养神;堂六叔每日必看采茶,看不上采茶,就觉得胸口闷、浑身不舒服。漫步曾经的记忆,牛歌戏剧目《《薜刚反唐》《薜仁贵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人物,威风凛凛,比比皆是。烈马的嘶叫,小人的尖酸,大将的威严,孩童的嬉闹,老太太的哭诉,君子的忠肝义胆……无不被演绎得栩栩如生,曲韵悠扬。在雨巷,在坝头,在老榕树下,只要听到牛歌戏的锣鼓一响,就觉得人还活在岭南的模样。
伯父曾有过一段时间想培养我们堂兄弟姐妹们学牛歌戏,一年暑假还破天荒地带我们到县城文化小广场看人唱戏。但后来我们忙着读书,与牛歌戏很少有交集。伯父深知新时代已经来临,牛歌戏只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辉煌印记。
从1978年至今,伯父的家族牛歌戏队首演三十多年过去了,散伙也已超过了四十年。
斑驳的厅屋里面,躺着一个老箱子,箱子里是当年牛歌戏队置下的行头。寂静的夜,风中飘来一阵牛歌戏的唱段,如一部转速不快的老式留声机。滔滔浔江水,像吱吱呀呀的旧磁带,流啊淌呀,戏声如诉。
牛歌戏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待到剧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依稀我听见,伯父扮演的关公在唱:“关羽降汉不降曹,千里单骑保皇嫂,有了皇兄音讯我去寻,匡扶忠义保汉室。”牛歌戏,缥渺了千年,依然锣鼓喧天。
一位诗友为拯救几乎消逝的牛歌戏而写了一首小诗:人逢一生/如戏/不管你如何演绎/都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独角戏/你在台上/趟马走鞭/锣鼓紧密/还是在台下/欢呼叹咏/百感交集/说不出的滋味/只有你能体会/那么/满月秋风瑟瑟/霜降又至/癸巳年的最后一季/你是想今年收获满载而归/还是一无所获?/请/全力以赴/致自己一场最华丽的演出。幸甚,校园舞台上飘来一阵稚嫩的唱腔,牛歌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段有板有眼----戏曲进校园,牛歌戏传承有人。
远在天国的伯父欣慰看到:凤冠霞帔从未老矣。花落又花开,时走茶暖人在途。
作者简介:
周羽兵,男,广西藤县人,大学文化。广西直属机关文联文学协会会员、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作品在《中国公路》《广西日报》《广西交通》《三月三》《梧州日报》《西江月》和《贺州日报》等党刊党报、行业刊物上发表,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获得藤县政府文艺奖、金茂文艺奖。代表作有散文《秋韵·养路人·大路和小站》《那一抹绿的邀约》《等闲识得桂江水》和小小说《远方在望》《杨三酿酒》《端起油茶唱起山歌》等。现供职广西藤县公路养护中心。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