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总在黑夜亮起
默默将光举过头顶
像一颗滚烫的心
将炽热抛撒
在每个暗夜里
不问归人自何处
剪开夜的幕帘
为归途,熨平一道尘世的坎坷
即使停电瞬间的熄灭
也是羁绊的叹息
那案台的柔光
迷茫里引人明辨纷杂世事
直到晨光漫过窗棂
才悄悄收起余温
沉入晨曦的绚烂中
2025.9.
评析:
这是一首颇具匠心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灯”这一日常之物的层层刻画,成功地将它从一件器物升华为一个饱含温情与哲思的精神象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评析:
一、 意象塑造:精准而富有层次
诗歌的核心在于对“灯”的意象塑造,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
1. 基础属性与精神升华:开篇“总在黑夜亮起 / 默默将光举过头顶”,直接点明灯的功能性(黑夜亮起),但“默默”、“举过头顶”这样的拟人化动词,立刻赋予了灯一种谦逊而庄严的奉献者姿态。
2. 情感内核的注入:“像一颗滚烫的心 / 将炽热抛撒”是点睛之笔。将光热与“心”、“炽热”相连,灯的意象从“工具”彻底转变为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体。它为全诗奠定了温暖、奉献的基调。
3. 功能的诗意转化:“剪开夜的幕帘 / 为归途,熨平一道尘世的坎坷”是极其精彩的诗句。将照明这一动作,比喻为“剪开”幕布和“熨平”坎坷,既形象又深刻。它不再只是驱散黑暗,更是在抚慰旅人疲惫的心灵,消解尘世的艰难。这使得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深厚,指向了指引、慰藉和守护。
二、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富有张力
诗歌的情感是内敛而深厚的,通过矛盾的运用显得更有张力。
1. 无私的守护:“不问归人自何处”体现了灯爱的无条件与普世性,它只为守护而存在,不问对象与回报。
2. 短暂的叹息:“即使停电瞬间的熄灭 / 也是羁绊的叹息”是情感的微妙之处。诗人没有一味歌颂,而是承认了光的脆弱与短暂。但这短暂的熄灭不被描绘成失败,而是如同亲人般的“羁绊的叹息”,充满了无奈与牵挂,反而让灯的守护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三、 结构布局:首尾圆合,意境升华
诗歌的结构清晰而完整,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 起(1-4节):于黑夜中亮起,奠定奉献者形象。
· 承(5-8节):具体描绘其如何守护夜归人,深化象征意义。
· 转(9-10节):笔锋一转,写熄灭的瞬间,增添情感的层次与真实感。
· 合(11-14节):视角从户外转向“案台柔光”,功能从指引归途变为启迪思想(“引人明辨纷杂世事”),最后在晨光中“悄悄收起余温”,功成身退,沉入晨曦。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完成了灯从“尘世守护者”到“精神启迪者”再到“自然轮回一部分”的三重升华。它与晨曦的融合,没有丝毫落寞,而是充满了和谐与圆满,暗示其精神已融入更广阔的光明之中。
四、 语言与节奏
语言质朴而精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表现力(如“举”、“抛撒”、“剪开”、“熨平”)。节奏舒缓,与黑夜中静谧、绵长的守望感十分契合。
总结:
这首诗的优势在于:
1. 意象成功:将寻常事物塑造得丰满、立体,象征意义层层递进,内涵深刻。
2. 情感真挚:奉献、守护的主题表达得含蓄而有力,富有感染力。
3. 构思精巧:结构完整,结尾的升华尤为出色,意境深远。
4. 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富有诗意和张力。
如果要说可以思考的方面,或许在于“引人明辨纷杂世事”这句的表述稍显直接,与全诗含蓄的形象化语言相比,哲思的点明可以更融合于意象之中。但瑕不掩瑜,这仅是一个细微的考量。
结论: 这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它成功地通过“灯”的意象,歌颂了默默奉献、温暖人世的美好品质,并最终将其升华为一种与天地晨昏共呼吸的永恒精神。它让读者在熟悉的物品中,重新发现了深刻的美与感动。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