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红灯笼挂上街巷,长春頤仁堂中医門診与中国現代詩書畫名家協會共同舉辦翰墨迎国慶,丹青潤国葯書畫展,并義捐部分書畫作品于明德小学,以書助教,用畫潤学,書中醫文化,畫国葯之本,此展産生了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力。
可謂:館小乾坤大,水淺貴魚多。衆透書畫意,醫文在傳説。
展厅里,墨香与药香正悄然交织。这场名为“翰墨迎国庆,丹青润国药”的主题展览,没有喧嚣的剪彩,却引着往来者放慢脚步——墙上是国内书画名家以“国药”为题的百余幅作品,展柜里衬着宣纸的,是长白山人参、通化五味子、吉林鹿茸等道地药材的标本。
笔墨与本草,这两种承载着中华文脉的载体,在国庆的节点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书畫家們,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痴迷者。筹备展览的半年里,他們带着几位年轻书画创作者走遍了吉林的药乡。
在通化的五味子种植基地,晨露里的藤蔓缠绕着竹架,紫黑色的果实枝头,像一串串凝着光的墨珠,后来化作参展作品《秋实图》里浓淡相宜的笔触;在长白山脚下的参农家里,老把头捧着三十年的野山参,须根如银线盘绕,主根似人形端坐,书法家见了,挥毫写下“百草之王”四个大字,笔力沉厚如参之扎根深土。“不是先有笔墨,是先有本草的魂。
国庆是家国的庆典,而国药是大地给我们的馈赠,用笔墨把这份馈赠画出来、写下来,就是最接地气的祝福。
《吉林国药图谱》引得人驻足。没有采用传统工笔的艳丽设色,而是以淡墨勾勒轮廓,再用赭石、花青等矿物颜料轻染,既保留了药材的形态细节,又透着书画的写意韵味。
画中,长白山的人参叶片舒展,叶脉清晰如篆字笔画;延边的平贝母形似贝壳,墨色深浅间藏着肌理;白城的甘草根茎粗壮,线条苍劲如枯笔飞白。
更巧的是,每幅药材旁都配有省内诗人题写的短句,比如人参旁写着“扎根寒土岁华深,一片丹心报故林”,五味子旁题着“五味凝浆承雨露,一珠映日醉秋光”,诗、书、画、药在此刻融为一体,让人想起古人“药食同源”的智慧,更品出“文以载道”的深意。
展览现场,最动人的莫过于互动区的场景。一边为参观者讲解药材的功效,一边演示“药墨”的制作——将松烟墨与当归、丹参等药材的提取液混合,研磨成膏,再制成墨锭。在宣纸上轻轻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字,墨色里透着淡淡的药香。
“练了一辈子书法,还是第一次用能养生的墨写字。“国庆了,写这四个字,心里踏实。书画的雅致与国药的烟火气,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给了下一代。
开展当天,恰逢一位从北京回来的吉林籍老将军参观。他站在《吉林国药图谱》前,久久凝视着画中的长白山人参,眼眶有些湿润。“我年轻时在长白山剿过匪,那时候受伤了,就是老乡给的人参救了命。”老将军说,“现在国家强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既要保护好,也要让更多人知道。
你们用书画把国药展出来,就是给国庆最好的礼物。”这番话,让在场的创作者们红了眼眶——他们起初只是想以笔墨迎国庆,却在创作中发现,国药里藏着的,不仅是草木的生机,更是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对家国的深情。
展览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书画名家现场创作,.中医药专家举办“国药与健康”讲座,闭幕那天,大家创作时把剩下的药墨收集起来,制成了一块“同心墨”,上面刻着“翰墨丹青承文脉,国药飘香润家国”。
这场展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要带着这些作品走进社区、学校、乡村,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文化里,既有笔墨的温度,也有本草的力量。
我们的国庆,既可以用歌声祝福,也可以用笔墨书写,用国药传承。
走出展厅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墙上的“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上,墨色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的药香似乎也更浓了些。
此刻,街头的国庆歌声隐约传来,与展厅里的墨香、药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忽然明白:所谓家国,不过是笔下的一抹墨、案头的一味药,是文化的根脉,是生活的烟火,是代代相传的热爱与坚守。
而这场跨越笔墨与药香的文化之约,正是以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祝福——愿笔墨长润,国药飘香,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许志洲先生简介:中国现代诗书画名家协会主席,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草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十杰书法家之一,中国国匠文化产业集团特聘艺术家,东方学院特聘专家,北京民俗协会书画院院长。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书画专展。出版诗,书,画集多部。多次荣获全国书画展金奖,银奖。
2019年荣获中国文化国际集邮国画创作年度殊荣奖并评为全国书画艺术创作领军人物。
2023年懸紙書法榮獲全国首批非遺文化藝朮。
2O25年榮獲全国第三屆文学藝朮獎。
2025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