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98
沂蒙老山杜鹃红
李凤翔
一簇血红的杜鹃花在我的生命中绽放了很多年。全国三线建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让中国山东岱崮军工文化园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秋雨含情,峰崮隽秀,拥抱着来自四面八方久违的兵工儿女。岁月沧桑,白驹过隙。大家回忆着,诉说着,别看今日满脸的皱纹,想当年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从沂蒙山下的沃土中,掏出一抔闪光的粉末,投入自己火热的胸膛,凝铸成一组顶天立地的群像。
然而那棵杜鹃花是怎样萌发的?记得那一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姗姗迟来。当时,我正被借到山东省国防工办首届工会委员会筹备组起草会议文件,三月,寒风料峭,广播里第一次传来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消息,叫我顿时想起了他——
李建勋,一个英俊帅气的沂南小伙子,曾在土门二厂机动科电工组。认识他也是缘分。之前,厂宣传科在“开足马力、日夜奋战、大干快上”的热潮中,创办过一份油印的《火线报》。办公室是在门前有松柏树的一排平房里。在大量的来稿中,我发现一篇短诗,文笔虽稍显稚嫩,但其中“钢刀淬火”的意念颇有光泽。我略加修饰后,刊发出来。不几日,有人敲办公室的门。一位身穿工作服的青年怯生生的走进来。问谁是李师傅。我忙应诺,递座。他客气地说谢谢我对他诗文的修改。我们随即谈起了诗歌创作一些意向和表达问题,末了,他又掏出一首新作的小诗,然后匆匆离去。从此,李建勋时常来投稿,每每都会有闪光之笔,我们也及时刊发,成了要好的文友。
过了很久。有一天,正值厂里征兵工作之时,他特地去我家告诉我,他要去当兵,同去的有五个人。我很惊讶,也很支持。当晚诗酒乘兴,相互说了些勉励的话。看上去,小伙子有股男儿当自强的青春活力。只是对他要好的恋人有点依依不舍。
他走后不久,就给我来信,告诉我他正准备去打仗,去哪里,不能透露军事机密,嘱咐我不用给他回信。我们一时失去了联系。此番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是否他在参战?
春去夏转,战事渐息。我突然收到一封他的来信,照样没有署明发信地址。信中说他在赴战途中的闷罐车里写了一些诗歌,名叫《在南下的日子里》,读完信,我不禁为他浩然的胸臆感动的潸然泪下。
大概过了月余,一天下午,我突然听说李建勋回来了。在子弟学校朝南门。我即刻赶去,在朝南门的一间教工宿舍地上,摆了一个圆矮桌。有七八个人围坐喝酒,上首正中的那个人低着头,我进屋半晌,他才抬起头来,泪眼婆娑。我猜是不是他知道了昔日的恋人已经另有所爱?听到我叫了他一声,破涕为笑,说“不喝了”,我寒暄几句便拉他去我家中喝茶消酒。
那天我们谈的最多的是他在老山自卫反击战前线的日日夜夜。我突然觉得他变得高大了许多。仿佛是一块曾经在军工三线熔炉里烧红的铁,被老山战火淬炼成了钢,面对失落的爱情发出铮铮的鸣响。战友们真实而悲壮的故事 ,陷阱中浸过毒液的竹签;原始森林中毒虫遍布的小路;情窦初开的战友们面对流弹战火的复杂情愫;连同越南民女的生活细节……李建勋平静地讲述,让人觉得仿佛是昨夜的梦境。
他走了,我们此后竟然再未联系。但是,每每咀嚼着他的话语,就好像我们还在一起。
不久,我接到临沂地区艺术馆的来函,称《沂蒙文艺》着手创刊,约请我写篇稿件。也许是总想为建勋的爱情挫折鸣不平,抑或是被老山前线的战火炙热了心,怎能让年轻的兵工战友在前线流血回家再流泪?我决意反其道而行之,写一段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来宽慰勇敢的心。当时“三突出”余威尚存,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所顾及,敢碰这个题材。构思好了,我给他取名《杜鹃花》。不久,《沂蒙文艺》正式来函说《杜鹃花》拟刊用,请我马上去临沂面谈。厂领导全力支持,允许我以出差的方式前去。
乘兴赶到临沂艺术馆,一位瘦高的张铁山老师接谈了我。他阐明首期刊用《杜鹃花》的初衷是,小说能及早地反映自卫反击战,很新鲜,且能大胆地表现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和爱情悲剧,以及对和平的期盼(当时,《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还未问世)。但是,小说要有更多的细节描写,只有把自己打动了,才能打动读者。
沂蒙山下三线厂的金征和常明是一对好兄弟,双双入伍。我,一个初涉情河的女儿家,竟然打算与金征一同前往。金征笑而不允,许诺凯旋归来时会给我带回一棵象征爱情的杜鹃花。不料,在一次夜晚执行侦察任务时,为了诱发对方暗堡,金征以杜鹃鸟叫声惊动山林,被飞弹击中,血染征衣。弥留之际,他托常明带回给我的血书和一盆杜鹃花。杜鹃啼血染枝头!我悲痛万分,在旷野中声声呼唤,只觉得天边的晚霞仿佛是被金征热血染红的杜鹃花……
我热泪盈眶。小说很快被配以精美的插图发表出来,受到关注。《沂蒙文艺》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重点作者研讨会,并向上推荐。半年后《解放军文艺》予以转载,并寄来稿费200元。那些年,我不断尝试习作,《杜鹃花》之所以能成为发轫之作,源本在于李建勋让我读懂了为祖国献身的军工精神,在前线,在后方毫不动摇!
哲人说,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酿成酒;留住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变成文字或画卷。那一棵40多年前的杜鹃花始终开在我的心头。那永不褪色的军工熔炉里迸发出的光焰,正是一代又一代三线人靓丽的青春魂灵。
作者简介:李凤翔,原土门二厂工会干事,后调入山东机器厂,任山机工人报社副总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新闻高级职称。曾为山东省记者协会理事,中国兵工记者协会优秀新闻工作者。现任淄博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提名首届淄博市十佳编辑记者。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三百万余字。获全国、省部级、淄博市新闻奖等一百二十多次。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