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学诗札记(2081-2090)
✦ 童年学诗札记(208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观点。指实体的“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虚空的“无”才真正发挥了其功能作用。这句话的核心是通过具体事物,全面系统地解释“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最经典的例子是:制作杯子时,陶土塑形的“有”(杯壁)构成了杯子的实体,提供了使用的基础,但杯子中间那一块虚空的“无”(杯腹),才是容纳水、实现“盛物”功能的关键。类似的实例还有房屋——墙壁、屋顶的“有”搭建了空间框架,而内部中空的“无”,才是供人居住、实现房屋价值的核心。鉴于此,我把这个观点套用于现代诗创作,效果同样让人惊喜。这也应验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留三分余地,比说十分满话,更有韵味与力量。就像中国画里总要留些空白透气,话里藏些余味,才能让听的人、读的人有琢磨的空间,这份“未说尽”,往往比直白的“全点破”更能打动人。“写诗不把话说满”,其核心是留足“留白”,让意境在受众的想象里延伸。比如写思念,不说“我每天都在想你”,而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只写等待的场景,思念的深浅却让受众自品;写离别,不说“我难过极了”,而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只留帆影渐远的画面,不舍之情却随江水漫溢。这种“不说满”,不是故意含糊,而是用具体的意象、场景代替直白的抒情,让诗的余味更悠长。
(未完待续)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