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铭记:我的五年扶贫路
文/杨海军
扶贫,这项伟大的工程,在人类减贫史上树起了一座新丰碑。作为亲历者,我心里头,满满的都是对伟大祖国说不出的自豪和骄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最实在证明。扶贫,关键在一个“真”字: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在脱贫一线摸爬滚打的日日夜夜,让我对这一点体会最深。
我的五年扶贫路,是我这辈子最厚实的财富。那些又忙又充实的日子里,我们实实在在摸到了国家搞扶贫的决心有多大,力量有多强。扶贫,不光是任务,更是一份压肩头的责任,一场传递爱心和希望的火炬接力。五年风雨,让我真正掂量过“精准扶贫”这四个字的份量有多重。扶贫村的山风啊,会一直在我记忆里吹;扶贫村的岁月,像常青树一样,挺拔、鲜活,让人忘不了。
初识山乡的份量, 实摸贫瘠的底数
车窗外,永靖县西部山区的一道道沟、一道道梁飞快地往后跑。2013年刚开春,揣着省公航旅集团给的任务,我以集团党群部副部长的身份,兼任杨塔村的帮扶队长,协调集团层面帮扶工作,一头扎进了这片望不到边的黄土地。
进村前,那串数字压得人心里沉甸甸:杨塔村181户,95%都在贫困线底下熬着,人均年收入才1926元;隔壁胜利村也好不到哪儿去。眼前山高路陡,地薄得可怜,老乡们眼里有迷茫,也藏着一丝盼头。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这回来,就是要在穷山沟里,想法子种下点希望的种子。集团帮扶的担子,主要压在了永靖杨塔乡胜利村、杨塔村两个最困难的村子,后面又增加了通渭陇川乡石峰村(帮扶队长由贵清山公司董事长刘海兼任)。
回想那五年,最金贵的,是和老搭档郭志忠(那会儿他是胜利村帮扶队长、黄河明珠酒店工程总工程师,后来还挑起了集团帮扶总队长的担子)一块儿拼的日子。他在一线扎了八年多,这份坚持,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真金白银投下去,希望公路修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不假。杨塔和胜利两个村,窝在大山深处,那条土路啊,坑连坑,洼连洼,像捆住了乡亲们的手脚,也掐断了他们的活路。打通这条“断头路”,火烧眉毛!
集团是真上心!只要是扶贫的事,上会讨论快得很。领导们是真惦记!集团领导一趟趟往山沟里钻,看路、问冷暖、想办法。他们硬是拍板,把5000万元的向韭帮扶旅游公路直通炳灵寺核心区,打通了乡亲们旅游致富的希望路;又投资600万元修通了炳灵寺到山头的胜利村游步道和停车场,为特色乡村旅游铺好了路。靠着集团全力撑腰,我们(特别是有老郭这个工程专家)跑项目、找钱,硬是把10.4公里的连接山上山下的旅游致富路给修起来了。看着路基一米一米往前铺,围观的乡亲们眼里,头一回有了亮光。等到主路平平整整铺好,车轮碾过过去那烂泥坑,一位老汉摸着新路面,手直抖:“路通了,山外的风才算吹进来喽!”路一通,就像给憋闷的山乡打通了血脉,灌进了第一口活气儿。
修这路,可真是下了血本!光我们集团牵头帮的三个村,在修路上就投进去7000多万元!硬是把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光溜溜的水泥路,柏油路,真做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到家门”。这路,不只是脚底下走的道,更是乡亲们奔好日子的希望路!
点起产业这把火,让地生钱钱生钱
路通了,得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看大家种地缺技术,我们心里急。春寒还没退呢,专门从甘肃农大请来张如立教授,就在地头上开起了培训班。黑果枸杞咋育秧?油用牡丹咋伺候?枣树嫁接有啥巧?……乡亲们围着教授问个不停,眼神那叫一个认真。没过几天,试验田里的小嫩苗就顶破了土,那点希望的绿,悄悄拱开了黄土。
杨金莲大姐是村里的特困户,身子弱,还得供娃上学。当我们把1000斤上好的脱毒洋芋种子送到她手上时,她那粗糙的手摸着麻袋,一遍遍说着:“这籽种金贵啊,一亩能多收好几千斤哩,娃娃们的学费,有盼头了…”几个月后,洋芋苗长得绿油油喜人,丰收的喜悦挂在她脸上,那笑容,真是灿烂。我们心里清楚,“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人打渔”:建起16座连片的养殖暖棚,引进了好牛好羊;带着大家种花椒(胜利村韭滩社、马山社,一亩地就能挣5000多元里!);推广高产洋芋,光集团就拿出了4万多斤种子,成了大伙儿脱贫的“金蛋蛋”。
每一次技术课,每一本发下去的《种植技术》小册子,都是在给咱这山沟沟,攒自个儿发展的后劲。集团不光在永靖搞产业,在通渭石峰村,也带着大家试种药材,找新路子。五年来,在产业帮扶上,集团和下属单位自己掏腰包加上想办法协调,实实在在投了不少钱,给乡亲们打开了致富的门路。
点亮山里的黑夜,温暖农民的心窝
扶贫路上,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日子艰难的人家。投了130万元建起了杨塔村委会和文化广场,里头有活动室、卫生室、跳傩舞(传统祈福舞蹈)的地方。村民马大爷感慨:“再不用摸黑跑几十里山路去看病喽!”文化广场上,古老的傩舞又跳起来了,这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在新日子里也闪着光。花了20多万元搞起了胜利村、杨塔村的亮化工程,当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亮起来,柔和的光洒满了山村的夜晚,也照亮了乡亲们被穷日子压了千百年的心。那光,不只是走路方便了,更让人活出了盼头,挺起了腰杆——山里的漫漫长夜,从此有了温暖的守候。这亮起来的夜晚,让帮扶村第一次有了城里的模样。
我们做的远不止这些:整修了杨塔乡的街道,铺了砖,刷了墙,建了垃圾场,乡村面貌大变样了;让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在永靖搞省水浇地的法子,让旱地变良田;给杨塔乡中心小学配上先进的一体机,让孩子们开眼界;逢年过节,“送对联、送全家福、送温暖”、“送清凉”活动一次没落下,让困难户心里暖和。投了28.5万元,完成了通渭县石峰村的村路硬化。
集团下面的单位也出实招真扶贫:公路建设集团整修了达子多村的文化广场,硬化了奤大村和多架寺村的道,还给新村委会添置了设施;长达路业不光硬化路,还自己掏钱平整广场,协调来价值13万元的树苗;路桥投资公司自己拿出15万元,为大河桥村的文化广场打好基础;远大集团直接给联系户送慰问金,还帮年轻人学技术学本事。一点一滴,都是为了乡亲们日子过得更舒坦、更有尊严。
政府乡亲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钥匙
扶贫能成事,关键在人!除了我们集团上下真帮实干,县里乡里的干部们真是给力,是帮扶成功的大靠山!我们心里清楚,必须多汇报、勤沟通,才能争取到最大的支持。五年间,乡里村里换了几届班子,届届都跟我们配合得特别好,心往一处想。村里的事,只要打个报告上去,乡里很快就批;乡亲们有困难,乡村干部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这份持续不断的支持,就像及时雨,让我们的帮扶工作扎扎实实落了地。
集团把扶贫当自家事!只要是乡亲们的难处,集团上下都当自己的事办。中层以上的干部们,都主动“结穷亲”,一人包几户。每年雷打不动,至少上门两趟,送点心意,唠唠家常,听听难处,一起琢磨办法。我们这些驻村干部,更是钉在村里头,家家户户门槛都踏平了,坐在老乡炕头上,掏心窝子的话一说就是大半天。以心换心,才能换来老乡的信任,才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乡亲们也争气,憋着一股劲儿想脱贫,积极配合,一起谋划,共同使劲。
杨塔乡这几个扶贫村(后增加至四个村),就在黄河三峡景区的核心山头。过去老话说:“长江三峡拆迁农民住楼房,黄河三峡拆迁农民守山头。”可在省公航旅集团的真帮实扶下,再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这山沟沟真是大变了样!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路灯亮得跟城里一样。看到村集体没啥家底,我们专门向集团申请,给每个村都注入了50万元的“活水钱”!这笔钱,村里每年想好项目报上来,经过村、乡两级把关同意,就能用来搞集体致富的产业,让村集体慢慢壮起来,给乡亲们带来更长远、更稳定的收入。
灯火照亮脚下路,辛苦换来心里甜
五个年头,冬去春来,我们和杨塔、胜利两村的老少爷们一起,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一块儿干。从过去的烂泥路到宽敞的“胜利路”,从快塌的老屋到崭新的村委会、卫生室,从迷茫的眼神到自信的笑容……2017年,我们终于帮着两村甩掉了穷帽子,乡亲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一年能多收20%!),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回头望,那些亮堂堂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更是千百年来压在山头上的穷根子,在一点点被拔掉。
山沟沟里的变化,也引来了山外头的注意。省委宣传部拿我们的帮扶路当故事,拍了微电影《连心路》,把我们的经历搬上了屏幕。甘肃电视台新闻中心和公共频道《发展甘肃》栏目组扛着机器进村,给我们集团的双联干部做了专访。《甘肃日报》、《临夏民族日报》的记者用笔记录下我们的脚印,登了2篇大报道。永靖县电视台专门盯着我们的精准扶贫,分不同题目报道了4次!这些关注,在县里乡里营造了好氛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咱国企的担当。
这五年的扶贫路,是汗水泡透的黄土路,是用希望铺平的柏油路,更是把心和心连在一起的同心路。它让我真懂了:真扶贫,是点亮心里的那盏灯,是教会土地自个儿长本事,是在最苦的地方,也能刨出咱山乡自己的春天——那春天里,飘着花椒树的香,开着洋芋花的白,更写在乡亲们舒展的眉头间,那升起来的,是扑不灭的暖和气儿。五年来,集团上下拧成一股绳儿,真金白银投下去8100多万元(单位实出6600多万元,协调资金1500多万元)。这些钱,一分一厘都变成了脚下的路、田里的苗、圈里的牲口、村里的广场、学校的设备、夜晚的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三个村的面貌,也暖了173户帮扶户的心。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这份心血最好的回报:我们单位捧回了省、地、县各级的“精准扶贫先进单位”奖牌;我的老搭档郭志忠,也因为多年钉在一线干的坚守和功劳,光荣地评上了“全省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这个省级先进,老郭拿得,实打实!
摸透泥土香,办法才灵光
刚接手扶贫那会儿,咱也是“新手上路”,头一件就是学政策、学本事。可光知道条条框框不行啊,活儿多事急,面对一堆堆数字和实际问题,还是常常抓瞎。为啥?根子在下基层不够,摸情况不透!
后来啊,我们就多向镇上的老同事请教,尽快把镇里村里的大小事摸透;一有空就往各个村里钻,连别的乡镇也跑去看看,学学人家路咋修的、产业咋搞的、扶贫有啥高招。得实实在在弄清楚:贫困户愁啥?村干部愁啥?村里的能人想干啥?
一年下来,两个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还有低保户、五保户、大病重残户,我们基本都走到了。这段扎在泥土里的日子,让我真正读懂了农村,读懂了农民,用政策更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也长了不少。
“纸上谈兵终觉浅,事要躬行才知难。”穷根子在哪?乡亲们最急最盼的是啥?只有扎进村里,坐到他们的炕头上,看到真情况,听到掏心窝子的话,心里才有底,脑子才有招,才能拿出管用的法子,把扶贫这活儿干扎实。
抬头看看天,想想肩上的担子,再看看乡亲们的笑脸,这路,选对了!从帮贫困户解决一桩桩小事开始,替一个个困难家庭分忧。有党的好领导,有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一定能打赢!掏心窝子待乡亲,跟他们一条心,再苦再累也不怨,就为这份使命。一定要打赢这场仗,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年的扶贫路,是我人生路上最值钱的宝贝。有老郭这样的好搭档一路同行,有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真心实意的信任支持,我们干的,是实实在在的积德事、行善活,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好事!能参与进来,尽一份力,是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之一!
千斤担子压肩上,脱贫致富记心肠;
不松劲,不懈怠,多谋项目增收忙。
不怕苦、不怕累,身影常在田埂晃;
……
正是靠着这股子“不干成事不收兵”的拼劲、“甘当老黄牛”的实劲儿,还有那份“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的情怀,我们才能把准方向,铆足了劲儿,一鼓作气往前冲!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胜利终将是咱们的!
回望那五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扶贫,它不单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刻进骨子里的担子,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接力跑。就像老话说的:“农村天地广着呢,在那里,真能干成一番事业!”
这条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你看,天边那抹亮光,不就是咱山里人盼了又盼的好日子的兆头吗?它正暖暖地照过来呢!——乡亲们掰着指头算:路通了,灯亮了,花椒卖上好价了,娃娃用上新设备了,看病出行方便了……更带劲的是,村集体有了“活水钱”,往后的好日子更有奔头了!看看村里:路平了,桥通了,村委会广场立起来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人畜饮水解决了,慰问金送到困难户手上了……这点点滴滴的变化,汇成了大伙儿常说的最朴实也最好听的一句话:“好日子真来了!”
这,就是对我们那五年,8000多万元投入、没日没夜地干,最金贵、最响亮的回声。那盏亮在乡亲们心头的灯,也永远暖着我们这些扶贫人的心窝儿。
作者简介
杨海军 记者经历,作家名头。分享人生,体现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