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圣传奇——尚干智斗树妖》(十六)
南门圣从老家梁厝坑翻过山岭,来到了一个古镇:尚干。
在汉晋时期名为“上虞”,后因林氏家族在此发展,逐渐成为闽县“七里”区域的核心,更名“尚干”。据记载,南宋理宗年间,林氏先祖林津龙官至尚书干办,因其为官清正、德高望重,当地人以其官名为乡名,故称“尚干”。
林氏是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十八姓从王”之一,其先祖林穆系山东济南士族后裔,唐末为避战乱迁居福建,封为左朝奉大夫。宋末元初,林津龙家族在此定居并逐渐繁荣,成为当地旺族。
林氏家族重视教育,明清时期创办了淘江书院与陶南书院,英才辈出 簪缨不绝,至清末共有18文武进士、百余举人,有“十八状元三拜相,四千举子五封侯”的美誉。
诗礼传家的林氏家族,代代传颂一句话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
地处淘江(又称濑江)流域,淘江纵贯全镇,为当地农业、交通和生活提供了便利。镇内保存有雁塔、林氏祠堂等历史遗迹,还有“义姑文化节”。
塔林山(方山)上有座千年古塔:雁塔,又叫尚干庵塔、陶江石塔,比尚干旺族林氏迁居至此还早。
据说初建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年—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大雁塔还早近百年,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石佛塔之一。
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七层,通高9.2米。底层须弥座径2.4米,台座转角处用大力士肩荷塔身,其间镌刻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飞天祥云、古兽花草等,体现了福州早期的雕刻工艺水平。
据《三山志》载:“塔林寺在方山下,太建年置。”传说,当时寺僧见山形平坦,不够耸拔,便在兴建塔林寺的同时在寺旁建塔造景,以增加尚干“文通武达之盛,魁奇涵育应昌”之气,寺遂以塔为名,进而为当地村名,直至宋朝才为“尚干”所取代。
林义姑,原名林五娘,尚书干办林津龙之女,19岁时,父母相继逝世。后家遭变故,仅剩老弱妇孺。她封锁妆台,终身不嫁,对内孝祖母抚侄儿,治家有方;对外抗强保家。延续陶江林氏一脉,发展成闽中旺族。她被后裔尊称为“义姑”。
尚干林氏子孙,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义姑忌辰都举行祭祀,已沿袭数百载,现在发展成尚干义姑文化节,成为闽侯县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
(二.七工运领袖林祥谦)
(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夫人林秀梅)
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优秀儿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二七”工运领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位牺牲的烈士林祥谦;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王鼎昌夫人林秀梅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尚干区域又划分为尚干、祥谦、青口三镇。
我还记得,小时候听村里老人国生、喜欢等说尚干附近五虎山的民间传说:
尚干方山(塔山)如一只绵羊,五虎山如五只猛虎,雁塔既栓住绵羊,不跑向它处,又如箭挡住了猛虎,阴阳平衡,由凶地变成宝地:五虎落洋居万户。方山造石塔,如笔如兵器,出文武之士。
在传统堪舆学中,五虎山被视为福州城的“案山”。案山在风水中象征着镇宅、护佑和汇聚福气,其形态端方如几,与福州城的中轴线呼应,被认为能为城市带来稳定和繁荣。民间有“三狮朝五虎”的说法,传说福州鼓楼前的三只石狮是为了镇住五虎山的虎气,寓意阴阳平衡、福泽绵延。
五虎山下孕育众多历史名人,如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等。古人认为“地灵人杰”,五虎山的山势雄伟、环境清幽,滋养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被视为风水宝地的体现。
五虎山的山形似五只猛虎盘踞,象征着威严与守护。同时,山中植被茂密、溪流潺潺,自然环境优美,与周边的乌龙江、淘江等水系相互映衬,形成了“山环水抱”的格局,是风水上“藏风聚气”的理想之地。
福清叶向高与五虎山传奇故事:
五虎山脉一百零六峰,而在尚干境内有座山峰名叫塔山(方山)。明朝时,塔山脚下有处叫“下半坪”,一条清澈溪流由东南方向流来,绕过下半坪,往东北方向流出,站塔山向下望去,溪流像两根龙须。须端各有一口池塘,阳光照射下,象两颗明珠。乡民认为下半坪是块风水宝地,可佑家乡。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又号“海上贱儒”、“海上孤生”,别号“紫云黄檗山人”,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县孝义乡化南里云山境(今港头镇后叶村)人。他历官三朝,两入中枢,独相七年,首辅四载,是晚明政坛的风云人物,也是福清迄今为止职务最高的一位官员。
叶向高精通风水、阴阳五行,看中闽侯尚干一块风水宝地“下半坪",要在此地建墓。村人皆惧其官势,不敢反抗。
林氏族长之孙林大茂时年十一,人称神童,闻此事后,安慰爷爷:不必多虑,有办法让叶相弃墓。
次日,神童跑到修墓工地,穿着鞋在施工泥浆中踩来踏去,叶相看见觉得奇怪,问他何不脱鞋。
神童回话:“烂土长刺,故要穿鞋。”福州地区俗语:烂土长刺不吉利,如被刺了,会倒霉。
叶相一听,拉长了脸,而对方是小孩,不好发作。发现小孩穿着绿衣,就讥讽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神童脱口而出:“落汤螃蟹着红袍。”叶相看着自己身披红袍,瞬间涨红了脸。
便揪住神童小辫子说,“好瓠蒂(budi)";神童也不示弱,揪着叶相的胡须说:“干葱根"。叶相不悦,问他姓名,此来何为。小孩说:“我叫林大茂,代表村里人来请相爷不要在此做墓"。叶相一听,便说:我出一对,你要能对上来,我就走。上联是“竹笋初生,何时林大茂”,神童很快便对出‘梅花未开,哪有叶先生"。梅花很特别的,先开花,后长叶。不仅对仗工整,同时把对方的名字也镶嵌得天衣无缝。
叶相不甘心,又傲慢道:“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
小孩昂然道:“新春雷未发,击三通鼓替天地扬威。”说完,还补上一句:今天有叶相在此修茔,明天叶相还在此守茔?
叶向高宰相肚里能撑船,见小孩不畏权势又聪明伶俐,内心甚喜,就不在此处挖墓。
后来叶相把自己的坟墓修在何处呢?位于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戊辰自然村的一座小山峰——离五虎山下半坪龙脉三十里,后因墓得名墓亭山。陵园坐北朝西南,规模宏大,1932年被盗时,叶相灵柩完好,油彩如新,其夫人棺材已腐烂。叶向高口中夜明珠和玉腰带等物被盗走。上世纪五十年代,陵园屡遭盗挖,许多文物和砖石等建材,先后被盗走。叶向高墓志铭也下落不明。据介绍,叶向高墓志铭为黑油质岩精制而成,高约1米,宽约60公分,厚约5公分,铭文是崇祯皇帝亲笔御书,时为崇祯二年(1729年)。叶向高是天启七年(1627年)辞世,死后停棺三年才入葬的。
话说回来,尚干有一棵巨大的槐树,树干粗壮得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它的枝叶茂密,像一把巨大的绿伞覆盖着村子的一角。
南门圣刚一进村,就感觉有些不对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腐朽而又神秘的气息,这气息正是从那棵大槐树上传来的。他看到村民们路过槐树时,都会加快脚步,脸上带着敬畏和恐惧。
南门圣走进村里的一个小院子,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晾晒衣物。他上前询问:“老妇人,我看那棵大槐树有些异样,可有什么讲究?”
老妇人惊恐地看了一眼槐树的方向,小声说道:“道长啊,那可不是普通的槐树,那是树妖啊。以前它还很安静,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经常有村民在夜里失踪,大家都怀疑是树妖在作祟。”
南门圣谢过老妇人后,决定去探个究竟。夜晚,他来到槐树下。此时的槐树在月光下显得阴森恐怖,树干上的纹路像是一张张扭曲的脸。
突然,槐树的树干晃动起来,树枝像手臂一样舞动着。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你这个道士,来这里干什么?”
南门圣镇定地说:“树妖,你在此为祸村民,我是来降伏你的。”
树妖发出一阵狂笑:“就凭你?我在这村庄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你以为你能轻易打败我?”
南门圣仔细观察着树妖,他发现树妖的力量似乎和槐树的根系相连。他想到一个办法,如果能破坏树妖的根系,也许就能削弱它的力量。
南门圣开始围着槐树转圈,口中念着探测咒。很快,他就发现了树妖根系最集中的地方。
他拿出桃木剑,朝着那个地方刺去。树妖感觉到了危险,树枝疯狂地向南门圣抽打过来。
南门圣灵活地躲避着树枝的攻击,同时继续攻击树妖的根系。
树妖愤怒地咆哮着:“臭道士,你敢破坏我的根基,我要你不得好死!”
南门圣一边躲避一边说:“你为祸村民,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经过一番苦战,南门圣终于成功地斩断了树妖的部分根系。树妖的力量明显减弱,树枝的抽打也变得迟缓。
南门圣趁机将一道特制的符纸贴在槐树干上,符纸瞬间燃烧起来,树妖发出痛苦的叫声。
南门圣继续施展道法,双手结印,口中大喊:“乾坤借法,降妖除魔!”
一道金光从他的手中射出,射向树妖。树妖在金光的照耀下,渐渐失去了生机。
随着树妖的被消灭,尚干的夜晚又恢复了平静。村民们发现失踪的村民也都回来了,大家都对南门圣感恩戴德。
南门圣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知道在前方还有更多的妖邪等待着他去挑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