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读后感
文 / 谦坤
九月二十七日下午,我有幸参加蔡崇达老师关于短篇小说《草民》的创作分享会。“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一生追寻,却可能永远无法真正回答的问题。每个人既与万物融为一体,又始终独立存在。成长路上,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却仍要不断前行。前行的意义究竟何在?或许,人生如戏,我们只能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
“草民”一词,以往听得不多,更常见的倒是“草根”。今日聆听蔡老师讲解,并阅读《草民》部分章节,我深深感受到,“草民”比“草根”更不易。草根深扎泥土,将养分输送给草叶,便完成了使命,这是一种责任的履行、无私的付出。而草民却要直面风吹雨打,承担外界的种种风险,只能默默承受。
《草民》开篇写道“曹操背观音去了”,一下子将我带入古典小说的氛围中。不过,这个“曹操”并没有历史上那位曹操的好运,他只能微笑着接受身为草民的命运,还要尽力将生命中的那抹嫩绿展现给左邻右舍。他本分安命,菩萨心肠,难怪妻子去世后,还托梦让他奔走于东西两头。那条石板路,仿佛就是他的人生之路。曹操用最朴实的问候与祝福,为邻里带去温暖。历经岁月沧桑,他终于走到生命尽头,随观音而去,成佛了。
草生生不息,民碌碌庸常。在阅读曹操的经历时,我情不自禁为这株渴望雨水的小草泪湿衣襟。每个人的成长何尝不像一株草?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学到草的品质,在根基的支撑下茁壮成长,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片新绿?顺其自然,不惧风雨,哪怕野火焚烧,也要以顽强的意志活在当下。难怪白居易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诗句被世人铭记。若我们都能践行草的精神,向万物学习,博采众长,做好一株平凡而坚韧的小草,那么总书记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扎根基层共生长,
风雨滋润绿意长。
华夏盛世梦将圆,
世界同行福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