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陪读:别让“爱”成了学生成长的枷锁
作者:张忠信
当清华北大的校园周边出现家长陪读的身影,这份跨越千里的“守护”,看似是父母对孩子的深情牵挂,实则折射出家庭教育中“过度保护”的隐忧——在本应培养独立人格、锻造生存能力的大学阶段,家长仍以陪读之名包揽生活琐事,不仅违背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独立个体”的初衷,更可能让名校学子在“温室”中失去直面生活、独立成长的机会。
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过渡:学会规划时间、打理生活,在与室友的磨合中懂得包容,在解决琐事的过程中培养责任。而家长陪读的出现,恰恰切断了这份成长的链条——有人被父母照顾饮食起居,从未独立洗过一件衣服;有人依赖家长处理日常事务,连缴纳水电费都需要远程指导。即便身处顶尖学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所谓的“优秀”也只是停留在学业层面的“半成品”,难以支撑长远的人生发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陪读背后隐藏的“教育焦虑”与“控制欲”。部分家长将陪读视为“规避风险”的手段,担心孩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却忽视了“试错”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有人将孩子的成就视为自身价值的延伸,通过陪读继续掌控孩子的生活,不愿接受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角色转变。这种以“爱”为名的干预,看似为孩子扫清了障碍,实则让他们失去了锻炼抗压能力、培养自主意识的机会,一旦脱离家长的庇护,面对生活中的风浪便容易手足无措。
事实上,清华北大等名校选拔的,从来不是需要被精心呵护的“温室花朵”,而是具备独立思维、自主能力与适应力的青年才俊。家长真正的责任,不是为孩子打造“无菌环境”,而是教会他们直面生活的勇气与能力。与其千里迢迢赶来陪读,不如放手让孩子在大学的广阔天地中学会独立:让他们在整理房间的过程中培养秩序感,在规划开支的过程中树立责任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升沟通力。这些在生活中习得的能力,远比学业分数更能支撑他们走好人生的长远道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生活的人”。当名校校园里的陪读身影越来越多,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撑伞。唯有摒弃过度保护的执念,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在试错中成熟,才能让他们不仅拥有顶尖的学识,更具备从容应对生活的底气,成为真正“完整而独立”的优秀人才——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负责任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