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见证临电史》
唐增虎(山东)
在齐国故都临淄的街巷深处,藏着一处见证岁月的供电局(前身为侠电所)。它沉默矗立,却默默镌刻着这片土地从灯火稀疏到万家通明的用电记忆,成为临淄电力发展史最忠实的见证者。
临淄的用电故事,始于简陋的“一线一地”模式。那些年,电流在简易线路中蹒跚穿行,点亮的不仅是零星灯火,更是地方对光明与发展的最初向往。时间的指针拨至八零年,这一年成为临淄电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市局三十八名电力人怀揣着热忱与技艺,与地方农电局携手重组,供电局的前身就此正式成立。彼时的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所辖范围横跨一市(东营)三县(广饶、临朐、青州)一区(临淄),既要保障庞大区域内供电线路的检修维护,更要统筹临淄区的用电管理。
第一代电力人,是拓荒者,用双脚踩出了电力的最初版图。 创业之初,供电局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工具简陋,抢修车更是稀罕物,大部分路程要靠自行车甚至步行。所长老刘带着兄弟们,背着几十斤重的瓷瓶、电线,在齐都的湿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有年寒冬,朱台镇一条主干线路被暴雪压断,三十多户村民和一座小型油坊断了电。老候领着五个人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抢修,手套粘在冰冷的电杆上,一撕就是一层皮,没人喊疼;干粮冻得硬邦邦,就着雪水咽下去,没人叫苦。从清晨到深夜,当油坊的机器重新轰鸣,村民家的灯泡亮起暖黄的光,他们冻得发紫的脸上才露出笑容。那些年,这样的抢修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用最朴素的坚守,为供电局的发展埋下了“可靠”的种子。
第二代电力人,是传承者,更成了革新者,让电力脉络长出“智慧”的枝丫。 随着地方经济起飞,老旧线路渐渐跟不上发展节奏,供电局也迎来了升级迭代的关键期。接过前辈工具包的小王,带着团队啃下了“农网改造”这块硬骨头。为了让边河山区的果农用上稳定的电,他们背着测量仪器爬遍了大小山头,精准规划线路走向,避开每一片果园;为了配合临淄城区扩容,供电局率先引入“带电作业”技术,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线路升级,曾经需要停半天电的检修,如今一小时就能搞定。他们不再只靠经验排查故障,而是通过供电局的智能监控中心,用终端实时监测线路负荷;不再手写抄表记录,而是推广远程抄表系统,效率提升数倍。但不变的是前辈的韧劲——暴雨天抢修,他们依然会脱下雨衣裹住设备;除夕夜值班,供电局的值班室始终亮着灯,他们放弃团圆守在岗位,只为让千家万户的春晚不因停电中断。
如今的临淄供电局,更以央企担当扛起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让电流成为守护民生、赋能发展的“生命线”。 每当极端天气来袭,供电局的“应急抢修队”总是第一时间集结。前年夏天,台风过境导致临淄南部山区多条线路受损,二十多个村庄断电。抢修队顶着狂风暴雨进山,砍伐拦路的断树、更换受损的电杆,连续奋战三十多个小时,终于让山区恢复光明,而队员们的衣服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脸上满是泥污。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它的身影同样活跃:为北羊的蔬菜大棚量身定制供电方案,增设专用变压器保障恒温设备运转,让新鲜蔬菜能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帮皇城的樱桃种植户搭建光伏供电系统,既降低灌溉成本,又实现绿色环保,助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此外,供电局还常年开展“电力助学”“安全用电进社区”活动,为乡村学校更换老化线路,给居民讲解用电常识,把温暖与安全送到百姓身边。
如今,当年的基层供电机构已成长为隶属于五百强央企国网的临淄供电局。曾经的简易线路早已被纵横交错的智能电网取代,人工巡查逐渐被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辅助,而便民服务的升级与社会责任的践行,更让“光明”有了厚度与温度。
临淄供电局的发展史,是临淄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更是一代代电力人接力奋斗的勋章。这片曾见证齐桓公九合诸侯、管仲变法兴邦的土地,如今正被源源不断的电流滋养着新的生机。从古时的桑麻遍野到今日的产业兴旺,从烛火摇曳到灯火璀璨,供电局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连接起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它用光明见证着齐国故都的复兴,用技术迭代回应着时代需求,用贴心服务与责任担当温暖着一方百姓,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印记,更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传奇。作者简介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
《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
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