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献给黄土高原的深沉史诗——评张少强《陇山塬》
在当代文坛的喧嚣之外,张少强的《陇山塬》如同一块沉默而厚重的黄土,稳稳地落在读者心中。它不靠奇诡的情节取胜,也不以华丽的辞藻炫技,而是以其无可替代的真实感、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深沉的时代关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夏西海固地区跨越数十年的沧桑画卷,谱写出一曲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奋斗的生命赞歌。
一、 土地与血液:无法割舍的乡土之魂
读《陇山塬》,最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片土地的呼吸。作者张少强作为西海固的儿女,笔下的陇山塬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板,它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角色。干涸的沟壑、凛冽的风沙、顽强生长的庄稼,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与质朴,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精神底色。书中对西海固民俗的细致描摹——从“二毛皮”的制作工艺到婚丧嫁娶的礼仪规矩——让这部小说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升华为一部生动的“地方志”和深情的“文化寻根录”。这种对乡土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是任何走马观花的采风都无法替代的,它让《陇山塬》拥有了坚实的根基和动人的温度。
二、 奋斗与抉择:一代人的命运交响曲
小说的核心线索围绕赵志福、赵志强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展开。哥哥赵志福扎根土地,代表着一种坚守与传承的传统价值;弟弟赵志强外出闯荡,则象征着改变与突破的现代精神。这两种选择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面对时代机遇时的典型镜像。作者的笔触是冷静而克制的,他没有将任何一方的奋斗神话化。赵志强的成功路上布满荆棘与诱惑,赵志福的坚守中也饱含着无奈与辛酸。这种对“奋斗”本身的祛魅,使得人物的命运更加真实可信,他们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能深深地牵动读者的心弦,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主角光环”,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面临的抉择与代价。
三、 个人与时代:宏阔背景下的微观史
《陇山塬》的野心不仅在于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在于通过这个家族的命运,折射出整个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落后到逐步开放,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都与大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它记录了下海经商的热潮、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这使得《陇山塬》具有了史诗般的品格,它为我们理解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和鲜活的微观样本。
四、 现实主义的力量与温度
在文学手法上,《陇山塬》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扎实回归。它让人联想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那种朴拙而有力的风格。字里行间没有浮华的修饰,只有如黄土般质朴本色的语言,而这种质朴恰恰承载了最厚重的情感与最深刻的思想。它告诉我们,真正有力的文学,永远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的深沉热爱。

《陇山塬》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快节奏,但它有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打动人心的大河。对于渴望了解真实中国农村变迁的读者,对于在奋斗路上寻求共鸣与力量的读者,对于热爱深沉、厚重文学作品的读者而言,《陇山塬》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是张少强对故乡的深情告白,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奋斗的平凡人的深沉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