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人生
——记夏津县东李镇贺屯村书记贺宗华
立先 鲁峰
在夏津县城东马峡河畔有一个独姓村,名曰贺屯村。据史料记载,贺屯村祖上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定居,来时兄弟两人,后一人去平原县定居生活。始祖贺时应与妻子田氏当时生活极其艰苦,育有一子起名贺学科,学科成家后养育五子,其村为贺姓村,无其他姓氏。后来因种种原因有外姓融入,但还以贺姓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村庄经过发展,已有人口近两千人之多。
在新中国成立前,村里出了一位的名中医,名贺殿楼,其传奇的人生和高尚的人品,传遍方圆百里,并被载入夏津县志。建国后贺屯村成立党支部,经过几任村书记换届,村庄已经进入发展正轨。此时,贺殿楼曾孙贺宗华从部队转业回家,积极响应建设村庄的号召,由时任村书记贺宗帅提名,进入村委会工作,后任村书记。从此,贺宗华胸怀贺殿楼名医的宽厚、仁爱与博大,开始默默无闻的为村里服务,这一干就是三十多个春夏秋冬。

当时青年的他,因在部队上锻炼过,又干过村委会委员,所以工作起来比较顺手。当时国家还是实行地税制,每户每年要向国家交税交公粮,对于这么大的村,工作难度和上一届村书记一样,征收工作困难重重。贺宗华书记总结以前的工作经验,对症下药,让老赖不赖、让困难村民得到应有的照顾——此政策深得民心,得到村民的拥护,当年,顺利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在处理上一届遗留的矛盾问题时,他兼顾各方利益和脸面,化干戈为玉帛,成功处理前两届因争夺权利而引发的对抗和争斗。这是他走向领导岗位的成功标志。
一笔写不出两个“贺”字,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和睦相处才是王道,才是治理村庄的最高宗旨。这是他搞好群众关系常挂嘴边、安慰自己的话。
群众关系搞好了,接下来,他多方奔走,为村铺设三条街道(红砖道),让村民出行告别泥泞不堪的时代;由贺磊捐助,他组织施工,架设村照明路灯;最为辛苦的工作是,建设村北大棚项目和二次改造村道路时村南和村北道路平整工作(因需填平路基需要从别处调土,工程量很大);国家工程高速路穿行村南,他克服种种困难使得高速施工顺利进行,并成功调整村民土地(这项工作牵扯村民利益稍一疏忽就会引起矛盾);召开村委会,建设村广场(回填土方量很大),并架设村庄农用电到田地机井;组织、监督学校改造升级工作,并奔走在工作现场;2022年筹措资金开挖村北沟渠,平整村南道路两处,第二年协调、组织村街道第三次改造,并克服种种阻力拓宽村主干道,完工后组织安装太阳能路灯……走访得知的政绩,只是贺宗华书记工作的冰山一角。

作为一个大村的书记,平常还要处理村民们的各种问题和村里的麻烦事(比如村里的红白事和村民们的矛盾纠纷)……总之,一些大事小情都要贺宗华书记处理才行。其实,他的工作挺辛苦的。
因为他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过硬,再加上他宽厚为人,以善待人,公平处事,使得他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和爱戴,得到村民们的尊敬和敬仰。能力,是一面镜子;品德也是一面镜子;人品,更是一面镜子……所以,贺屯村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贺殿楼,一位是贺宗华。

纵观古今,贺殿楼是名正言顺的名人,那么,贺屯村还有县委副书记贺心玉和在北京工作的贺同兴等很多有威望的人,为什么贺宗华能称得上贺屯村的名人呢?第一,从他从部队退伍就担任村干部,是村里的掌舵人,为村民服务,干了很多实事、好事。第二,他兢兢业业在村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三年,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村集体。第三,他的品德和修为都继承、传承了贺殿楼的人品和德行,以宽厚待人,让人敬重。
也许,夜深人静之时,他会后悔,后悔自己把大好的时光给了村里;也许醉酒之后,他会懊恼,懊恼有些村民对他不理解,还误解他 ;-------
但是,贺屯村的村民们会对他大声说——您的人生无悔!您为村为村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是村里一盏长明灯-------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