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大智人天共仰 偃祖高风缁素同钦
少林寺一楹联引出了下面故事,主要古时偃通假仰
偃师夜悟
文/白文委
话说孔子心慕周礼,久闻守藏室之史老聃(老子)博古通今,智慧如海,遂不顾路途遥远,率众弟子自鲁国出发,西行至周都洛邑拜访求教。
这一日,车马行至洛邑以东一处地方,但见地势平旷,洛水潺潺,气象祥和。孔子问随行弟子:“此是何地?”弟子答曰:“此地名为偃师。”
孔子闻言,若有所思,口中喃喃道:“偃师…偃师…”他沉吟片刻,对弟子们说:“‘偃’者,有息止、安放之意,亦有‘仰’之通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我等此行,正是为寻师问道。如今将至洛邑,我心澎湃,犹如军旅临战。不若今夜便在此‘偃师’之地息止我们焦躁的师心,涤荡尘虑,整肃仪容,以最恭敬之心,预备明日拜见老子先生。此地名曰偃师,岂非天意,警示我等须怀仰师之诚?”
众弟子皆称善。于是,一行人便在偃师住宿下来。是夜,孔子并未急于赶路,而是沐浴更衣,静坐冥思,将心中所欲请教的问题反复思忖,将骄躁之气一一平息,唯存一片对智慧与长者的纯粹敬意。
次日清晨,孔子神态庄重平和,率弟子们继续西行。进入洛邑,拜见老子。因前一夜在“偃师”的沉淀与准备,孔子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虔诚与宁静。他执弟子礼,举止雍容,问答之间,尽显对老子的尊崇与对真理的渴求。
老子见孔子气度沉静,心意专诚,所言所问皆切中要害,深为赞赏。二人相谈甚欢,就礼、道、人生等宏阔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临别时,老子更是赠言教诲,让孔子有“犹龙之叹”,感佩不已。
后来,人们传说,孔子之所以能得老子如此深入的指点,与他在“偃师”那一夜的止息与仰敬之心密不可分。地名“偃师”,也因此更添了一重 “仰师崇道” 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