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92
——纪念国家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吴士明
秋日的阳光穿过层叠的香樟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和战友们站在岳阳6501工程景区的入口,向挥舞着大锤和钢钎的三线工人雕像三鞠躬。抬头,深望着那座嵌在深岳间的灰色洞体,洞口上方“6501”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旁边刷着军绿色油漆的6501大食堂的门框上,斑驳处还能隐约看到“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字迹虽有些褪色,却像一枚枚镌刻着时光的钥匙,轻轻一碰,就打开了一段沉睡六十年的厚重历史。同行的许斌战友,也是这次旅行的邀请人,递来一本他收藏多年的小册子,其中谦谦先生的《参观岳阳6501工程景区》的一首诗映入眼帘:
洞藏深岳久沉埋,昔日锋芒隐绿苔。
千转廊回布疑阵,万钧梁架显英才。
风穿隧洞声犹烈,光映残碑意未废。
都道荒丘故事多,一砖一瓦记风雷。
开篇“洞藏深岳久沉埋,昔日锋芒隐绿苔”,寥寥十四字,便将这座地下工程的过往与今貌,轻轻地揉进了秋天的风光里。
这支建设大军里,有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工程系学生,有握着精密仪器的地质工程师,有挥着钢钎的工人和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来了,叫醒了这片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山。脚下没有路,他们就肩挑人扛修出路来。没有住处,他们就砍毛竹,割荒草搭起窝棚;没有先进的掘进设备,他们就靠钢钎、大锤和双手,一锤一凿地向山体深处钻。这一干,就是八年——从1965年到1973年,八千多个日夜,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地下,硬生生凿出了一条“地下长城”。
如今走进景区,最震撼的莫过于“6501”人工洞本身。作为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人造军事用途洞穴,它全长17000多米,面积超过800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25个厅室像迷宫般错落分布,17个通气竖井从洞顶延伸至地面,如同巨人的呼吸管道。沿着洞内的步道前行,脚步声在空旷的厅室里回荡,恍惚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钢钎撞击岩石的清脆声响。洞内的灯光柔和地打在岩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清晰可见,有的地方还能看到建设者们用红漆标注的编号——那是他们当年的“施工图”,也是时光留下的勋章。谦谦诗中“千转廊回布疑阵,万钧梁架显英才”,此刻才有了真切的注解:那些迂回曲折的通道,曾是为军事防御设计的“疑阵”;那些支撑着万吨岩石的梁架,每一根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若不是他们,这般宏伟的地下工程,如何能在坚硬的山体中成型?
走出人工洞,阳光瞬间洒满全身,眼前的景象陡然切换——不远处的“江南大漠”,3000多亩的沙滩在秋光里泛着银光,这便是当地人所说的“银沙滩”。许斌告诉我们,这片“大漠”并非天然形成,而是6501工程和桃林铅锌矿近50年的尾砂沉积而成。傍晚时分,阳光斜照在沙滩上,沙粒反射出细碎的光芒,宛如撒了一地的银屑,让人恍惚以为置身西北戈壁。建设者们当年或许不曾想到,他们采矿留下的尾砂,如今竟成了景区的一道独特风景。游客们在这里放风筝、玩沙画,孩子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欢声笑语顺着风飘向远方。沙滩旁的龙潭湖碧波荡漾,三锦段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与“地下长城”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共同构成了这座景区的独特风景,既有三线建设的铁血记忆,也有江南山水的温柔风情。
是啊,对当年的建设者来说,“6501”是改变国家国防布局的“大工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座景区是承载着一代人奉献精神的“大工程”。它没有名山大川的壮丽,没有网红打卡地的热闹,却用一砖一瓦、一洞一沙,诉说着“三线精神”的内涵——那是不畏艰难的勇气,是甘于奉献的情怀,是为国担当的忠诚。谦谦诗中“风穿隧洞声犹烈,光映残碑意未废”,正是这份精神的写照:风穿过隧洞的声音,依旧像当年建设者的呐喊;灯光映照着的石碑,记录着永不褪色的初心。
六十年过去了,山河变迁,岁月流转。当年的地下工程变成了景区,当年的建设者渐渐老去,但那份精神却从未褪色。它像景区里的香樟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也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每当有人走进这个小景区,听着那些关于“大工程”的故事,体验着航天科普与国防竞技的乐趣,或是在“银沙滩”上感受江南大漠的独特风光,就会明白: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人的坚守和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大工程”中,不断前行,再创辉煌。
夕阳西下,我离开景区时,回头望了一眼“6501”人工洞的入口。余晖洒在洞口的红色大字上,显得格外温暖。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个小景区,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不能丢掉那些珍贵的精神财富。“都道荒丘故事多,一砖一瓦记风雷”也许是对国家三线建设启动六十周年最好的纪念和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简介 吴士明,笔名鸣谦,1974年12月入伍,党校研究生学历,大校军衔。2005年8月转业到地方高校工作,2017年退休。业余研学中医针灸,义务服务亲友。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