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之交,我的鼻子比天气预报还准。只要凉风一吹,喷嚏就像连珠炮一样停不下来,鼻涕也跟着没完没了,夜里常常堵得只能用嘴呼吸。这恼人的鼻炎,我跟它斗了好几年,药吃了不少,罪也受了不少,却总不见根治。直到上个月,一缕艾草的青烟,竟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家人看着我难受的样子,建议我试试艾灸,还特意叮嘱要用十五年以上的陈艾,说药性更醇和。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从上个月初开始,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灸上一刻钟。起初只是机械地拿着艾灸罐贴近迎香穴,感受着那点温热。但渐渐地,我试着放空大脑,让自己专注于那股暖意——想象它像一缕暖阳,顺着鼻腔慢慢渗透,把积了多年的寒气一点点融化、驱散。艾灸的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草木香,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甘肃永登农村的日子。
那时老家缺医少药,感冒了从不去医院,全靠大伯的"挑擦"手艺。他总是先拿块粗布紧紧扎住我的胳膊,掌心蘸点唾沫,然后从肩膀往手腕狠狠一搓。大伯手上的老茧又厚又硬,力气大得能把我胳膊搓得又红又烫,我疼得直咧嘴,他却总说:"忍着点,搓透了才管用。"接着他攥住我的手,用一根消过毒的针尖轻轻刺破指尖,挤出几滴发黑的血珠。那一瞬间的刺痛至今还记得,可神奇的是,第二天鼻塞就通了,咳嗽也轻了,最多三天,感冒准好。村里的男人大多会这手艺,女人们则很少上手,不知道现在老家还有没有这个习俗,但那份粗糙却实在的温暖,早已刻进了我的童年记忆里。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奇迹真的发生了。现在就算吹点凉风,我的鼻子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闹脾气"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一个月下来总共才花了一百多元,比起过去吃药打针的开销,连零头都不到,还没有任何副作用。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土气"的方法,其实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针灸、按摩、拔罐、挑擦、艾灸……它们没有复杂的理论,却凝聚着祖辈们在缺医少药的岁月里,用身体一点点摸索出的生存之道。
如今再闻到艾草的香气,我总会想起大伯粗糙的手掌,想起指尖那几滴黑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疗法,没有昂贵的成本,却满含着家人的牵挂与邻里的温情,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里代代相传的韧性。它们不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却如春雨润物般,在指尖与艾草的温度里,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暖意。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不是书本上的口号。它就藏在艾灸的青烟里,在挑擦的粗布间,在每一个普通人用智慧对抗病痛的日常里。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小心翼翼地守护,让它们像艾草的香气一样,跨越时空,温暖更多人的岁月。
作 者
萧毅,笔名从容,毕业于甘肃联合大学英语系,主要从事股票二级市场投资和书画精品收藏,著有《从容操盘手记》等书,现任深圳永毅科技投资和珠海德益投资公司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