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周末的集体活动,报了名以后还有几分犹豫:一再接到台风预警,坐车也不那么方便,如果因为我的迟到耽误了行程就太不合适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到韶关居住的时间有限,以后再参加活动就更困难了。于是,我还是晕头晕脑地坐着莫文友的车出发了。到达雾区山岚阵阵升起,将一座座小山包团团围住,仿佛传说中的“仙山”。
虽然早就接到台风预警,但是参与者们不惧风雨,于早上九点半左右陆续抵达采风活动的第一站:梅花镇大坪村。主题鲜明的大坪村党群服务中心立刻引起了参与者们的注意。而我的兴趣在古村,但因为是集体行动,只好“一切行动听指挥”了。大幅军民鱼水情画面上方的宣传标语更是表达了老区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事实上,他们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村庄里不时可见的红色标语之外,还有村史馆、大坪文化展示中心。展馆各部分主题明确又各有侧重。跟我一样上了一定年龄的人也许多少有点“怀旧情节”吧,目光聚焦在老物品上久久不愿离开。“这是鹅笼?比我住的房子还做得精致!”“手提水桶做成了一朵花!”“火箱我小时候用过。”......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言语中,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同行的张主任告诉我:这边结婚出嫁要做竹篮送嫁。竹篮这么小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嫁妆?这可是我头一回听说呀!有兴趣研究一下地方婚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两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也分工合作,一位负责讲解,另一位同她们的老师(也是负责讲解的那位七年级学生的家长)和作为东道主之一的张主任一起招呼游客。小小讲解员讲解起来绘声绘色,毫不怯场,根本不用稿子。除了一路引领、讲解以外,还不时温馨提醒游客注意脚下积水、注意安全。而比她大很多的游客们也不会轻视小小少年,一路上跟着她游览红色古村的每一个景点,不时向她提出一些问题,她也尽自己所能为游客答疑解惑。“真不错!”“完全脱稿哦,真厉害!”“少年可爱,未来可期。”同行者不时为这位穿着志愿者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女孩点赞。
一行人跟随小小讲解员来到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之新书房。原名“敦素斋”可见它的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前后书房展示了它固有的宁静、祥和。橙底黄字的“耕读传家”“行仁义事”体现了民风的淳朴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鲤鱼跃龙门”石雕更是对文化敬仰的直接体现了。楼上、楼下精雕细镂的木雕显示了这里的先人对美的追求。而革命者的活动痕迹以及解放后的标语印记和古屋墙上的彩画又向游客展示这里并不是世外桃源,与山外的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游客们大都处于“寻宝”状态,以至于小小讲解员一再提醒也不起作用。我看她有几分焦虑,赶忙回应:“我跟着你。”后面也跟着几个人,小小讲解员的脸色才舒展开来,继续边走边讲。
游客们跟随小小讲解员走在整齐有序的青砖房、石板路上,真有几分回到故乡的幻觉,而不时偶遇“泰山石敢当”又让我回到现实:这个是故乡没有的,或者说是幼年时的我没有注意到的。第一次看到石头上刻着这五个字,应该是在白土老街。同行者杨书记自豪地告诉大家:“这里的房子为什么会那么牢呢?大家看看,砖墙下面都有石条作脚!”而东道主之一的欧馆长却提醒游客关注那些倾注了建造者大量心血的雕花石柱。有些除了有精美的图案以外,还有寄予建造者理想信念的对联:“有春皆吐秀 无竹不争荣”、“莲为花之君子 木魂本可言传”。方寸世界,无限精彩,这也许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吧。
大家随着小小讲解员来到大坪村大礼堂。跟我记忆中故乡的大礼堂一样,两层木楼结构。不同的是,主席台上方少了两间房,也就没有了通往那两间房的走道。走到大礼堂上方的文奎楼,一位颇懂风水的同行者告诉大家:这个村的地势旺财,周围的五座山环绕,像一朵大梅花。我一看,果然如此。五片“花瓣”在雾霭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俯瞰群山环绕下的大坪古村,别有一番韵味,仿佛一张古朴的水墨画。
一行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坪村到达活动的第二站——坪石镇皈塘村,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一座有着精美图案的红砂桥将大家引入古村。向左侧扫视,除了村委会是高大的水泥建筑以外,民居大都是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
我来到开阔的晒谷坪上。和平年代展示丰收画面的场景在战争年代就化身了练兵场。而作为慎终怀远场所的李氏宗祠却开过“坪石大捷”的祝捷大会,容纳过为保存文化火种而烽火逆行的莘莘学子。进入门楼沿着红砂石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上,金灿灿的“李氏宗祠”下方、抱鼓石的上首贴着一副红纸黑字的对联体现了一般宗祠的作用:溯祖源恩泽长存常怀祖德 瞻宗貌气象更新永继宗风。横幅:克辉先绪。对联两边木制金字牌匾“乐昌县皈塘乡农会旧址”和“乐昌县皈塘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显示了它在峥嵘岁月中不同寻常的政治身份。门楼上黑底白字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旁边的对联更体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与时俱进的家国情怀:“向百千万同富裕工程一起奋进 同中央乡村振兴政策齐步前行”,横幅:祖国万岁。而中心村的李氏宗祠右下方却挂上装裱好的“坪石大捷声威壮 皈塘农军上井岗”,里面的“英灵如在”的牌匾以及墙上的烈士英名可见皈塘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不远处的“皈塘惨案”介绍和不时偶遇的烈士故居,更让同行者脸上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天上乌云密布,仿佛为死难者默哀!我注意到,在大坪村随处可见的青色石板路已经换成了红纱石板路。
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偏离了大部队,独自行走在显得有几分空荡荡的小巷,不时仰望青砖上的有几分残破的窗花、窗棂,真感慨前人建房于细微处见神韵,房子不仅仅是满足居住需求,更体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审美情趣。到一个转角处看到一堆柴、一位老人,马上让我想起了韶关电视台播放的《烽火逆行》中的李老伯。想跟他攀谈两句,看到他那佝偻而又有几分落寞的身影,我忍住了。见到几次“烈士故居”的牌匾后,我再也难以“闲庭信步”下去了。于是,我便离开古屋群,来到河边的中心村李氏宗祠附近的小广场上。这里少了那一份沉重与肃杀,多了点古朴端庄。两组拴马石静立石板小广场两侧,红砂门墩、柱础上沧桑感十足的大木柱巍然屹立。“感谢坪石人民收留了我们!”一声呐喊打破了宁静。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同行者在门口作揖呐喊,也许是模仿《坪石先生》的剧情吧。我向他靠近,不久看到了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这位学生状态的青年虽然已经移居韶关,却对自己的宗族历史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他们原来是宜章的望族,住在玉溪河畔的上李家,清明节还去认祖归宗了。这个村是元朝时形成的,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当地流传有俗语:“高佬何的面子,李佬二的银子,朱家佬的笔头子”。李佬二家里很有钱,为他捐了个官。他在外做官发达了,就在老家置业。这一片就是传说中的李佬二的家业。现在家史上没有写上这一段,估计是觉得不光彩,要为尊者讳……我问烽火逆行的“坪石先生”到底在哪里居住办学,小伙子非常遗憾地告诉我:就在附近的大旗岭。可是2006年被洪水冲没了。那一场洪水,不但把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冲了,而且还让他们的祖屋进了水再也不适合居住,于是只能依依不舍地搬离。我说起一路上都碰不上什么人感觉有几分渗人,小伙子却有些伤感地告诉我:他小时候这里很热闹,很多人的,现在只剩下三位老人坚持住在老屋了。一起参加活动的翁源县作家协会主席见小伙子小小年纪就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马上掏出手机来加小伙子的微信要求进一步交流,小伙子也欣然接受。
天上阴霾已散,杨柳依依的皈塘河上,一群鸭子欢快的从桥下往上呼朋引伴。面对不远处的烈士纪念碑,参加活动的成员心里默念着:如你所愿,国泰民安。想起两个红色古村对文化传承、特别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守护乡土记忆 点亮美好生活”真的是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