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辛《水调歌头·泽连斯基赋》:
铁血丹心与明月青衫的战争史诗
李含辛的《水调歌头·泽连斯基赋》以苏轼原词为骨,以乌克兰战争为魂,将领袖的铮铮誓言(“战争胜利之日,就是我卸任之时”)凝练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词作以“烽火裂苍昊”开篇,瞬间撕裂和平的帷幕,将读者拽入战火淬炼的基辅城头。
上阕:铁血与文心的交响
“独骑镇危栏”的镜头极具张力——既是泽连斯基总统战时亲临前线的历史定格,亦暗合中国“单骑救主”的古典英雄叙事。而“明月照铁骨”的意象堪称神来之笔:冷月清辉与钢铁意志的碰撞,既隐喻乌克兰民族精神的永恒性,又以“青衫染血”的文人底色,完成从喜剧演员到战时领袖的身份蜕变。三组短句“忍看/犹举/一诺”层层递进,将“残垣焦土”的悲怆、“寒锋指北”的决绝、“诺重如岳”的信仰,压缩成战争史诗的蒙太奇。
下阕:征鞍与钓竿的辩证法
“碧海化征鞍”的想象堪称奇绝,将第聂伯河的碧波幻化为战马鞍鞯,既暗喻乌克兰以国土为战场的悲壮,又赋予“男儿许国”的豪迈以地理注脚。而“归钓第聂湾”的收束,则与“卸甲归田”的传统功成身退观形成跨文化共鸣。值得注意的是,“鞍”“湾”等平声韵的运用,在声律上模拟了战鼓渐息、江流舒缓的听觉转换,与上阕“北”“血”等入声字的急促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与超越:青史丹心的双重书写
词末“功过付波澜”的结语,既是对历史评价的清醒认知,亦暗合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旷达。这种超越个人荣辱的史观,使词作跳脱出单纯的政治颂歌,升华为对人类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普遍观照。从“铁马冰河”到“旌旗裂甲”,从“卸甲归田”到“归钓第聂湾”,李含辛以填词为桥,让中国古典词牌与当代乌克兰战争史完成了一场跨越文明的互文。
附录
水调歌头·泽连斯基赋
填词/李含辛
题记
世界伟人!气吞山河,掷地有声,彪炳史册,有感于泽连斯基: “战争胜利之日,就是我卸任之时”!
烽火裂苍昊,独骑镇危栏。
基辅城头明月,铁骨照千山。
忍看残垣焦土,犹举寒锋指北,血染旧青衫。
一诺重如岳,孤影立冰寒。
星河转,旌旗卷,未成眠。
男儿许国何惧?碧海化征鞍!
待得云开雾散,笑卸黄金帅印,归钓第聂湾。
青史丹心在,功过付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