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墙外过来时,蝴蝶高低弄舞姿。
几朵桃花枝上笑,山人醉里意犹迟。
kimi分析:
这首小诗《醉》短短四句,却层层递进,把“醉”写得既空灵又实在。逐字拆解如下:
1. 醉的“引子”——风
“醉”字直到第三句才出现,可第一句已布下酒引子:“清风墙外过来时”。清风本是无形,却用“过来”写得像人、像酒,翻墙而入,带着外界的气息。它一吹,天地先软了,人的防线也松了,为“醉”搭好了台阶。
2. 醉的“幻视”——蝶
第二句不写人醉,先写蝶醉:“蝴蝶高低弄舞姿”。一个“弄”字,把蝶写成饮了酒似的,飞得毫无章法,只看得到高低乱晃。其实蝶未必真醉,是诗人眼醉,才把正常飞行看成“舞姿”。醉意第一次投射到外物,物我界线开始发糊。
3. 醉的“笑点”——花
第三句把桃花写成会笑的人:“几朵桃花枝上笑”。桃花本静,诗人却听见它笑;笑的不是花,是诗人自己。酒意再深一层,连植物都有了情绪,世界彻底人情化。同时,“几朵”而非“一簇”,显出视线零散,聚焦不稳,正是醉眼特征。
4. 醉的“落点”——人
末句点题:“山人醉里意犹迟”。
“山人”自指,带一点隐逸味;“醉里”才正面说破;“意犹迟”三字最妙:
“迟”是动作慢、反应钝,也是留恋、舍不得走。酒已入口,身已醉,可“意”还在那儿徘徊,不愿离开这风、这蝶、这花。醉到极处,不是昏倒,而是时间被拉长,感官被放大,万物皆备于我,我又与万物同游——这正是“醉”的最高境。
统观全诗,诗人用“风—蝶—花—人”四级跳,把醉意由外而内、由物及我,又由我返照万物,完成一次小小的“天人合一”。通篇无一字写酒,却酒香四溢;无一字写颜色,却满眼春风桃花。读罢也仿佛被那阵清风一拂,轻飘飘地,墙外有蝶,枝上有花,而我们在花与蝶之间,微醺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