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阅读
花好月圆
泥土吟
文/也求
天地初开,万物归尘。泥土者,造化之基也。或育嘉禾以养苍生,或陷污淖而藏秽浊。余观世态人情,每叹人性根蒂,竟与泥土同出一理。今作此篇,非为辩理,实乃寄怀。
昔者女娲抟土作人,黄土成仁,黑土成智,五色土化生百态。然不知自何时始,这泥土渐失了本色。雨打则黏稠如膏,附物难脱;日曝则龟裂如壑,深不见底。恰似人心,温时可塑万千形状,寒时竟比铁石坚刚。曾见陌上春泥,托起桃李芳华,转瞬却成沼泽,吞没投林倦鸟。
最惑者,莫过泥土之性。看似至卑至贱,任人践踏;实则暗藏韧劲,能蚀金石。有农夫朝夕耕耘,以为熟土可亲,忽遇暴雨滂沱,方知犁下早有蚁穴纵横。譬如君子相交,平素推心置腹,及至利害关头,方见心底暗潮汹涌。这等扭曲变态,非刻意矫饰,实乃天之使然!正如淤泥中气泡上涌,非欲示人,不过积郁已久,不得不发耳。
至若教化之功,于泥土尤显徒劳。你以清泉涤之,它反混浊如浆;你以烈火煅之,它竟板结成砖。恰似顽劣稚子,愈是规训,愈生逆骨。昔孔子困于陈蔡,尚欲弦歌教化,岂知人性如泥,纵有春风化雨,终难改其黏滞本性。观历史长河,圣贤典籍堆作丘山,而奸佞之事何曾稍减?此非道之不传,实乃泥性难移也。
然最痛心者,莫过于“随花落去”之劫。春泥护花时,何等殷勤恳切,待得红消香断,却急急掩埋残骸,装作从未相识。世间情谊,多类此景:起于微末时相濡以沫,及至腾达,反成碍眼尘垢。你看那官场沉浮,昨日座上宾,今朝门下尘,岂非泥土翻覆之常态?更可悲者,众人皆醉其中,或趋炎附势,或明哲保身,独醒者反成异类。
余尝于雷雨夜观泥,电光闪处,见万千虫豸自土中惊惶窜逃。始悟人性如泥,非独藏污纳垢,更养出无数嗜利之徒。他们钻营如蚯蚓,贪婪如蝼蚁,表面平整如镜,内里盘根错节。纵有慧眼如炬,难测其深浅几何。庄周谓“道在屎溺”,今观之,道在泥土,而魔亦在泥土。
然则独醒独行,岂是易事?须学莲根陷淤泥而不染,效石灰出焚窑而愈洁。纵然周遭尽是黏稠胶着,也要保持沙砾般之清醒!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因湿软失形。譬如陶匠制器,明知泥土卑湿,仍以匠心塑之,火候淬之,终成清响叩玉之器。人性虽如泥,总存一线向善可能。
今作此吟,非为厌弃泥土,实哀其本可托舟,却常埋舟;本可生芳草,偏养荆棘。夜观星野,忽见流星坠入远山,想明日又该有新土生成。天地循环如此,人性挣扎如斯,惟愿独行者如星火,虽暂隐泥中,终有破土凌霄之时。
俚句云:
土能生万物,亦能葬千娇。
人性同此理,清浊一肩挑。
莫怨泥沼深,但问耕耘心。
独醒非孤愤,春风自可寻。
乙巳仲秋戊戌值除 首邑淩城
作者简介
Zuozhejianjie
也求,江苏泗阳人。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多种纸媒、网络平台及多部诗选集。著个人诗集《诗路漫漫》。有多项诗歌比赛获奖经历。
左骖赏读
✍🏻
ZUOCANSHANGDUto us
在卑微处照见人性
——也求《泥土吟》赏读
文/左骖
诗人也求的《泥土吟》是一篇以泥土为喻,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赋体诗文。文章没有艰深的术语,也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泥土”这一意象,展开对人性多面性的观察与思考。这种借物抒怀的方式,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可触可感,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静心品读。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旨:“余观世态人情,每叹人性根蒂,竟与泥土同出一理。”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文眼。作者并不是要论证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分享自己对人性的感悟,即人性如同泥土,既有孕育生命的美好,也有藏污纳垢的阴暗;既有柔软可塑的一面,也有坚硬如铁的时刻。
○泥土的双重性——生命之源与吞噬之口
文章首先描绘了泥土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泥土是“造化之基”,滋养万物,正如人性中善良、创造的一面。作者用“育嘉禾以养苍生”来比喻人性中那些滋养他人、成就美好的品质。这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善行义举,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温暖。
另一方面,泥土也可能“陷污淖而藏秽浊”,就像人性中那些不愿示人的阴暗面。作者用“陌上春泥,托起桃李芳华,转瞬却成沼泽,吞没投林倦鸟”这样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相:美好与危险往往并存,甚至相互转化。同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观察十分贴近生活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转变,或者见证过他人身上的这种变化。
○人性的复杂性——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文章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剖析。作者观察到,泥土“看似至卑至贱,任人践踏;实则暗藏韧劲,能蚀金石”。这恰如人性,表面温顺平和,内里却可能暗潮汹涌。作者用“农夫朝夕耕耘,以为熟土可亲,忽遇暴雨滂沱,方知犁下早有蚁穴纵横”的比喻,揭示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与复杂。
这种洞察令人深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基于表面现象来判断他人,却很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暗流。正如泥土在干旱时会裂开深不见底的缝隙,人在压力之下也可能展现出平时隐藏的一面。这不是简单的“虚伪”可以概括的,而更像是人性的自然状态,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作者特别指出,“这等扭曲变态,非刻意矫饰,实乃天之使然”。这句话颇有深意,它提醒我们,人性的复杂多变并非全是刻意伪装,很多时候是环境与内心交互作用的自然结果。就像淤泥中气泡上涌,是内部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释放。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对自己多一份觉察。
○教化的困境与希望
文章还探讨了教化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教化往往难以根本改变人的本性。作者用“清泉涤之,它反混浊如浆;烈火煅之,它竟板结成砖”来形容教化可能带来的反效果。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良好的教喻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为什么善意的规劝反而会激发逆反心理?
这种观察十分敏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越是强行改变一个人,对方越是固守原有的行为模式。就像泥土有其固有特性一样,人性中也有难以轻易改变的部分。作者引用孔子困于陈蔡仍不忘教化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教化者坚持的敬意,也暗示了教化工作的艰难。
然而,文章并没有陷入彻底的悲观。在指出教化困境的同时,作者也留下了希望的空间。就像陶匠制器,虽然泥土本性卑湿,但通过匠心塑造和火候淬炼,终能成为“清响叩玉之器”。这暗示着,虽然改变人性是困难的,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性。
○人际关系中的现实困境
文章对人际关系的描写尤其深刻,用“随花落去”的比喻揭示了人情冷暖的现实。“春泥护花时,何等殷勤恳切,待得红消香断,却急急掩埋残骸,装作从未相识。”这段文字描绘了人际关系中令人心痛的一面:当一个人失去价值时,曾经的热情呵助者可能变成冷漠的旁观者。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作者进一步用“官场沉浮”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泥土翻覆之常态”。这种观察虽然残酷,但确实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批判的层面,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这种环境中,个人应该如何自处?
○在混沌中保持清醒
面对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文章最后提出了“独醒独行”的应对之道。作者鼓励读者“学莲根陷淤泥而不染,效石灰出焚窑而愈洁”,强调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这种态度既不是愤世嫉俗的逃避,也不是同流合污的妥协,而是一种清醒的坚持。
特别值得品味的是“保持沙砾般之清醒”这个比喻。沙砾在泥土中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不因环境的湿软而失去形状。这提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道德底线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文章的结尾部分流露出一种温和的乐观主义。作者承认“人性挣扎如斯”,但依然相信“独行者如星火,虽暂隐泥中,终有破土凌霄之时”。这种态度既正视现实的困难,又不放弃希望,给予读者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力量。
○平实语言中的深刻智慧
诗人也求《泥土吟》的语言风格平实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作者通过泥土这一平常物象,探讨了人性的各个层面,既包括阴暗面的正视,也包括向上可能性的肯定。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文章既有现实的深度,又不失理想的光亮。
对于我们大众读者而言,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对照反思自己的人性理解。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启发我们思考:在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之后,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保持清醒的同时,又不失去对世界与未来的信心?
或许,正如文章最后俚句所提示的:“莫怨泥沼深,但问耕耘心。”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抱怨环境无益,更重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坚持做正确的选择。这种态度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尤其值得珍视!
诗人也求《泥土吟》告诉我们,人性如泥土,既有孕育美好的可能,也有陷入污浊的危险。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双重性,既不天真地忽视阴暗面,也不悲观地否定向上的可能。在这种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陶匠,即使材料普通如泥土,也能通过用心塑造,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2025.9.27拙笔又刃铺
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