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南苑里的文化交响:从笔墨三重境到新闻写作禅》
文/王博(西安)
。
2025年9月26日,秋光如蜜,周六午时的阳光为古城西安镀上一层暖金色。我怀揣着对艺术与传媒交融的期待,踏上地铁6号线,奔赴西北工业大学,与赵旭东、苏文蔚两位师者展开一场关于书法与新闻写作的跨界对话。车厢内人群熙攘,手机屏幕的微光与闭目养神的静谧交织,而我的思绪早已飞向即将展开的思想盛宴。
一、相遇:秋光中的文人雅集
11时许,列车停靠西工大站。刚出C口,便见赵旭东老师伫立于C口电梯门囗台阶下,一袭素色衬衫衬得他身姿挺拔,笑容如秋阳般温润。“博弟大作家,久仰久仰!”他快步上前,握手时力道沉稳,眼中闪着学者特有的敏锐光泽。我们穿过友谊西路梧桐林荫道,一路谈笑风生,至餐厅东侧小花园暂歇,静候苏文蔚老师。
13时整,苏老师如约而至。他手提一卷宣纸信步而来,银丝边眼镜后目光炯炯,未语先笑:“二位久等!刚才路过书法教室,见学生临帖,竟忍不住指点两笔——这职业病啊!”三人朗声大笑,择花园条椅落座。阳光洒在坐椅上,投下斑驳光影,恍若展开一幅天然宣纸。
二、论艺:笔墨与文字的共舞
苏老师轻抚茶盏,开启话题:“书法之道,如登山观云。第一重‘技进乎道’,需如匠人琢玉,沉心十年临池不辍。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各异,岂是一朝悟得?”他指尖蘸水,在椅面勾勒提按转折,“若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笔法亦是根基。”
赵老师抚掌接话:“妙喻!新闻标题如书法起笔,需力透纸背;导语似行笔,讲究气韵流动。但苏公所说的第二重‘以书载志’,恰似新闻的深度报道——技法之上,更需注入时代脉搏。”他调侃道,“若把王维‘大漠孤烟直’写成微博体,怕是意境全无喽!”
苏老师闻言捻须莞尔:“第三重‘人书俱老’,便是苏轼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譬如颜真卿《祭侄文稿》,悲愤涂改皆成千古绝唱——这与新闻现场那些‘带露珠’的鲜活记录,岂非异曲同工?”赵老师即刻呼应:“正是!好记者也当如书法家,在快节奏中守住‘慢功夫’。AI能写通稿,却写不出《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
三、交融:心灵相通的琴瑟和鸣
谈及尽兴处,苏老师展卷挥毫,写下“铁肩担道义”五字。赵老师凝视笔墨韵律感叹:“这顿挫如新闻语言的节奏感!‘铁’字枯笔如调查报道的锐利,‘义’字收锋似评论的余韵悠长。”我忍不住插话:“二位这是让颜筋柳骨和新闻五要素联姻了?”三人相视而笑,茶杯轻碰声惊起树上雀鸟。
四、尾声:山水有相逢
斜阳渐西时,赵老师打趣总结:“今日论道,可谓‘新闻界偷师书法秘籍’。”苏老师幽默回应:“下次该轮到我讨教如何把《史记》写成爆款推文了!”临别前,三人在金色余晖中合影,约定霜叶红时再聚。苏老师赠言“笔墨当随时代”,赵老师笑答“新闻亦需千年骨”,我则默默铭记这场对话——当艺术的灵韵与传媒的锐度相遇,文化传承便在新的维度生生不息。

上帝造人,与物异者在于有感、有思、有想。有了思想便对这个世界有了辩识,对眼前的物与景有了感悟。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不能只存于心中,就想表达。自己这种认知对还是不对?还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别人是怎么想的?于是就有了交流的欲望,这就是语言的作用。语言是人交流的第一工具,单有语言还不够,还不过瘾,说完了就完了,留存不下来。于是文字就产生了,文字本是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的,而且文字能流传,能保留。但人生就有两个毛病,一个是求新,一个是求美。写出的字本来是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悟的,但同样写字,能不能换个写法?有些人写的笔画周正,有些人写的歪七裂八,有些人写的龙飞凤舞,有些人写的笔走龙蛇。人们认识到字原来可以写的很美,于是书法艺术产生了,写字成了有些人一辈子倾注心力,醉心于斯的酷爱。为的是啥?不就是想把字写的看起来更美一些,把文字艺术化。想起来人文字这种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其实也缘于上帝造人时给注入的一个求美的基因。
凝瑞轩(赵瑞宁)
先生诗书美赞:
自古美玉出蓝田
金秋三杰聚长安
论道诗书追兰亭
禅意如泉松云赞
[强][强][强][玫瑰][玫瑰][咖啡]

转发大山(贺鹏)老领导的赞评:
文人雅兴,精神相融,笔墨生辉,意境深远。
珠穆朗玛峰(朱锋老师点赞评论:
赵老师上期都市头条编排很好,独俱匠心;今天都市头条也很吸引读者。文人相聚西工大,南苑花园谈文化,翰墨三重写作禅,心灵相通论道鸣。三人工大把影留,约定深秋再聚首。给您们大赞![强][强][强]
编辑简介:
《知己文友首聚感怀》
赵旭东(長民)
秋光镀金赴西工,地铁穿城意万重
屏光闭目尘嚣里,心随云鹤向碧空
网海神交已三载,各怀绝技显峥嵘
苏公墨韵惊风雨,王生妙笔贯长虹
赵师锐评如剑出,诗文编评俱从容
互赞文章频击节,夜话荧屏暖意浓
今日终得亲执手,笑涌眼角泪沾胸
梧桐荫下初逢处,未语先闻朗笑声
展卷漫谈兰亭序,倒金字塔亦通灵
铁肩道义笔端见,涂改悲愤成绝锋
茶香氤氲佐高论,雀跃枝头侧耳听
忽觉影斜日已暮,合影金晖镀友踪
相约霜叶红如火,再谱知交山海盟
别时执手频回首,车流人海意无穷
笔墨随时代新韵,新闻千年骨铮铮
此情可待成追忆,秋蝉声里寄丹诚
2025年9月27日
乙巳蛇年八月初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