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年后的拥抱
铁四师 翟基生
2025年9月12日,在阜新市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李富、李桂林、张立春、王洪生等战友,带领着陈志保、朱德全、罗光明,与我一同踏上探寻积庆寺的旅程。
我们绕寺一圈,在“红叶名胜”牌坊下的合影里定格了同游的笑颜。临近中午,寻一家农家院坐定,古三崩鸡、三沟酒等美味佳肴很快摆满圆桌。
筷子未动,话闸先开,谁把风枪钻透了半夜、谁在隧道里唱起《铁道兵志在四方》,笑声未落又抢着补充。说到紧张处,大家仍下意识压低嗓音;说到完工后把安全帽当篮球扣进筐,又齐声拍桌大笑。那些晨昏与共的碎片,被时光打磨得发亮,嵌进每个人的生命深处。
1968年入伍的陈志保战友一直微笑静听,此刻却轻轻放下酒杯,神情凝重又滚烫:“和平年代,别人看我们铁道兵没闻过硝烟,可我们闻的是硝烟前的硝烟,每一米隧道、每一座桥墩,都可能埋着人命。也正因为苦,我们的情,比钢筋混凝土还黏。”
陈志保深吸一口气,把目光投向外面的秋空,像把日历翻回 1972 年的寒冬……
通坨铁路工地,蓟县溵溜公社三岔口村。当年 24 岁的陈志保由铁道兵19团政治处下到一营,正拟任他为营部书记。就在他报到第四天的夜晚,陈志保外出上厕所归来后,突发胃溃疡球部大出血,昏厥在村口的黄土路旁。雪粒落在脸上,瞬间被他滚烫的血融化。幸好村里老乡路过,飞报营部;营长邱学文立即派车,驶向野战军269医院。
269 医院血库告罄。邱营长撸起袖子:“抽我的!”可惜血型不符。老营长回头就冲营部吼:“B 型血的,都给我站出来!”傍晚,两辆解放卡车顶着风雪,载着 50 多名战士奔向医院。外科主任的白发在走廊灯下颤抖:“本地血站见底了,你们这是救命天兵!”
72 小时,输血 19 袋,3800 毫升,仍赶不上出血的速度。血色素跌到 4 克,血压却反向飙升至 200,保守治疗失效,手术刀成为最后一道关隘。最终,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也把陈志保从死神指缝里硬拖了回来。苏醒后的陈志保满心感激,对营部首长和献血的战士们心怀深深的谢意。
住院四个月,陈志保瘦成一把骨头,出院那天,医生把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形容成“被抽掉底牌的行囊”。邱学文营长把自家煤油炉送给他:“以后一日六顿,煮面糊、蒸蛋羹,一顿不许含糊。”通讯班的弟兄轮流去县城买奶粉,借房东金家灶房,一勺一勺摇成流质。陈志保母亲闻讯从河南到部队看他,房东金大娘把他母亲送出村口,搓着围裙喊:“老姐姐,放心!孩子在这儿,就是俺家老三!”
岁月像通坨线上那列老蒸汽,呼哧呼哧往前开。陈志保因身体原因与晋升为干部失之交臂,1976年3月退役后、娶妻、生子,转眼两鬓斑白。54年来,他无数次梦回一营和三岔口:雪地上那摊血迹、医院走廊急促的脚步、血浆袋滴答滴答……却唯独看不清献血人的脸,这份恩情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逢人便讲,是铁道兵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那些战友皆是他的救命恩人。
就在这天午餐桌上,当他再次提及此事时,眼中泛着泪花,感慨道:“我这条命,是 19 位不知名姓的战友给的。”陈志保说到这儿,眼眶潮红,“54 年,我不知他们是谁,更没说过一句谢谢。”
话音未落,1970年1月入伍的李富“腾”地起身,花白短发根根竖立:“陈志保,那年我是三连文书,也是党小组长,B 型!夜里接到通知,我第一个跳上车。咱哥俩当年没说过话,可一个番号就是亲兄弟!”
农家院小饭馆瞬间安静,只剩锅里的古三崩鸡“咕噜”一声轻响。陈志保愣了半秒,猛地推开椅子,踉跄扑过去,一把抱住李富,54年的谜团“哗啦”一声碎成眼泪,滚烫地流进对方衣领。声音颤抖着,连连说:“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原来救命恩人就在我的身边”。
李富拍着陈志保后背,像安抚新兵:“老陈,别哭,咱们不还都活着吗?当年献完血回工地,大伙儿照样扛铁轨,谁也没觉得做了多大事。铁道兵,不就这样?”两副苍老的肩膀在圆桌边相拥着剧烈颤抖。
我们十几人齐刷刷站起,有人捂嘴,有人仰头,泪水毫无顾忌地滚落,场面动人。大家纷纷为他们祝贺点赞。窗外,积庆寺的钟声恰在此刻响起,像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拥抱伴奏。
良久,陈志保松开手,抹干泪,哽咽却清晰地念起即兴一首诗:
昔岁血崩临险危,廿一战友筑生堤。
五十四载浑如梦,此际方知君恩深。
军旅情长经岁月,殷红热血铸丹心。
千言难尽重生德,愿以涓埃报泽熙。
念罢,他双手举杯,朝向李富,也朝向所有曾把热血分给他人的无名战友。我们一同举杯,酒液在灯光下晃出琥珀色的光晕,像那年雪夜里一袋袋温热的血,依旧新鲜,依旧滚烫。
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两双苍老却紧握的手上,像落在一座看不见的桥梁,桥这端,是生;桥那端,是义;桥下,流淌着 3800 毫升未曾冷却的热血,依旧殷红,依旧滚烫。
午饭后,战友们彼此相互搀扶着走出农家院餐馆。远处,新修的电气化铁路高架桥在阳光下闪着银辉,列车呼啸而过,像替我们发出未说完的呐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青春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钢轨与血脉之间,继续延伸。
图片由作者提供
翟基生,中共党员,中函本科学历。1970年12月入伍,曾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新闻报道员、干事、宣传股副股长、师宣传科正营职干事。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中铁十四局宣传部。1986年10月,调到中国铁建干部学校(党校、培训中心),历任教务科长、教育培训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副教授职称。2009年3月退休,现居住北京市。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