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秋日午后,我从浅梦里惊醒,指尖触到微凉的被角,才惊觉手脚已浸了凉意。窗外天光淡远,恍惚间想起,又是一年白露。
索性去山里走走。梅林山依旧是泼泼洒洒的苍翠,只有山腰几株枫树,悄悄洇开几片红黄,像不小心打翻的颜料。道旁的三角梅、野菊兀自开得热烈,丝毫不见萧索。这时总会想起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的秋意,在深圳从不是常态,唯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恰如其分地道出这份暧昧——秋似来未走,夏似去未远,总少了点骨子里的秋味。
真正的秋味,藏在故乡湖南的记忆里。“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老家的这句俗语从不会错。此时再搬竹床去塘坝上乘凉已嫌冷,夜里不盖薄被,准会被露气冻醒。但屋门口的晒谷坪正是热闹的时候,竹摇椅一字排开,老爷爷们半躺着,蒲扇慢悠悠摇着,讲古早的传说、往年的收成,声音混着晚风里的稻香,格外安神。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天黄”,家乡的秋是被金黄浸透的。收割后的稻田里,稻草垛堆得像小山坡,风一吹,麦浪般的黄便轻轻起伏。晒谷坪、水泥路上,全铺开了金灿灿的稻谷,连空气里都飘着谷物晒干的暖香,赤脚踩上去,糙得发痒,却踏实。一场秋雨过后,凉意更甚,菜园里的辣椒藤、黄瓜架渐渐蔫了,但裹得紧实的大白菜、包菜,经了露气浸润,愈发清甜多汁。萤火虫躲进了草丛,夜空却亮得干净,月光洒在露水上,正应了“露从今夜白,月从秋夜明”的安详。
可深圳的秋,总来得这样不动声色。没有漫天金黄,没有打霜的清冽,连落叶都藏在浓绿里,悄无声息。我站在梅林山的石阶上,忽然有些惶恐。这不着痕迹的秋,像一位沉默的信使,不动声色地来,又要不动声色地带走些什么——是鬓角悄然添的细纹,是对故乡记忆里日渐模糊的细节,是青春里那些没来得及细品的时光。
风穿过林间,带来细碎的叶响。我试着静下心来,听时光在耳边滴答,听落叶坠地的窸窣,听远处秋雨打湿残花的啪嗒声。深圳的秋没有故乡的浓烈,却也藏着独有的温柔;故乡的秋刻在记忆里,成了最温暖的底色。白露已至,露染霜华,那些被时光带走的,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藏在秋的低语里,等着被细细聆听。
甘红近作诗歌八首
1、昙心诉
夜不会因星子易隐而拒绝铺展
露不会因朝曦将临而藏起清甜
我舒展的瓣叶丰腴,缀满银辉
哪怕只绽半盏光阴如梦尾
也愿在黑暗里盘桓整个春夏
晚风是秘而不宣的诗意邀约
月色是温柔裹身的轻盈纱裙
我渴望盛放成这朵绝美的夜昙
不因韶华易逝而锁起芬芳
不因蝶蚁叩门而敛了柔肠
任情丝绕黄蕊,缠成解不开的结
把一腔赤诚开成泪般剔透的皎洁
迎着每缕探入花心的风语开放
不负岁岁蓄力熬过的霜寒与黑夜
也不负沧海桑田前世那场未赴的约
2、土墙记
一堵土墙立在时光的渡口
风拂过,四十年的褶皱便一一舒展
泥土的气息大幕一般漫过,不是尘埃
是岁月窖藏的、带着体温的甘芳
熟泥温润漫过脚踝的那一年
稻草把阳光纺成金色的璎珞
摇井的铁柄弹唱清脆的童谣
一瓢清澈,沁凉了整个夏天
水沟是大地睁开的明亮眼睛
鱼虾徜徉,也荡漾着细碎的星星
池塘把凫游的水鸭和赤裸的娃娃
都绘成了一朵朵飘逸变幻的云
竹影在风中书写绿色的诗行
片片叶尖,挑起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姜盐茶的香糯是老家的邮戳
轻轻钤印在炊烟升起的暮色中
山坡的桃花,在记忆里一明一灭
如悄悄落在夜行衣襟上的萤火虫
我是那个一直追逐月光的人
在土墙斑驳的留影里
跑过整个童年和少年的光阴
3、立秋过后
立秋,又如何呢
叶尖还凝着夏的绿
坠着的黄,悬而未落
就算归根,腐土深处
正有新绿的心跳在破壳
启封这季的酒
让海鲜混着长街灯暖
与擦肩的人碰杯
文字漫过心堤时
秋光正漫过眸角
数完春夏的脚印
并无亏欠。那些走失的
原是时光特意留下的
缺口——好让风穿过
让岁月,听见自己的回响
4、画布上游弋的鱼
霓虹在夜的褶皱里翻涌
鱼群驮着碎光,游过
木绣球虚掩的门——
它们摇晃着,像无数只
欲叩未叩的手
我是岸,也是水中影
人群是流动的河
我应是河底那块
被月光反复擦亮的石
既承接浪花的抚摸
又藏着不化的坚核
锦鲤拾起我散落的魂
有时化作风,轻吻
睡莲半合的眼睫
有时成弧,跃出水面
撞碎灯影,又坠入
更深的寂静
有时就蜷成一粒星子
看鱼群衔走喧嚣
留下满池
无人认领的回声
5、完美的注脚
旧照片蜷在时光相册里慵懒地香
褪色的糖纸,还弥漫着当年的甜
我数着年轮碾过的道道掌纹
每道停顿都拖着开叉的银线——
是流星吻过夜空时,未收的尾焰
此刻若为生命画个句点
该是圆得发光的满月
我从不愿折返从前的岔路
怕一步踏错,就失去
藏在命运齿轮里的,心动万年
也不叩问明天的门扉
昨天早把伏笔,种在晨昏的缝隙
我只心怀感恩,披着月华认真走
把每片云、每阵风、每声蛙鸣
都叠成掌心里的星辉
6、寻陶迹
玻璃幕墙切割了太多天空的湛蓝
都市隐逸者便开始探寻
像一片叶子要找到根
去追宜丰那陶令的脚印
是他,把“自然”写入我灵魂
澄塘镇的路牌引着我
往新安村的旧土——
公元365年的阳光
该还落在南山北麓的石阶上
山村墙根的苔痕里
藏着“始家”的字样
《太平寰宇记》的纸页已旧
却托着他29岁迁徙的孤影
又接住52岁归来的脚步
南山旧宅的梁木,该还留着五柳的苔痕
四年松风,是他留给这里的短诗
我在稻花摇曳的田野,嗅了又嗅
踩过东篱边的狗尾巴草——
想象他弯腰采菊的弧度,比月光更柔
蓬茅遮掩的窗棂,还留着秋风兀自翻书的影
洗墨池的水,仍散着袅袅墨香
故里桥的石缝里,流淌着悠容的时光
七里山,长出一个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魂灵
菊香便从脚下的泥土里,年年生长
山水与人,都是这菊香养就的骨血
遇见老人走过田埂,草帽沿垂掛着如歌的夕阳
他说“你去追一只萤火虫”
笑里藏着陶公写过的“本真”
像宜丰的稻穗,低垂而饱满
我把心留给东篱作伴
种上不被世俗催熟的光阴
道一声珍重,风裹着稻浪与竹韵送我
玻璃幕墙的光再亮
也盖不住宜丰沾在我发梢的
那一抹陶色,那一缕菊香,那一声蝉鸣
7、宜丰的风
宜丰的风是隐匿的妙手丹青
于时光的画布上挥毫点睛
深浅交织的黄绿在山野蔓延
晕开归园田居的自在悠然
生命向着无垠苍穹攀升
每片叶都藏着生长的热情
把九岭的轮廓细细勾勒成形
宜丰的风排一笔洒脱的蓝
晕染出天空的澄澈无垠
梦随流云在穹顶轻盈飞行
轻轻推涌一朵朵蓬松的云
任其变幻如灵动的诗行
每缕霞光都为它镀上情韵
让心事也跟着飘向远方的旅人
宜丰的风,仿若自然的乐伶
携着猕猴呼朋唤友的欢腾
虫鸣鸟叫在山林中雀跃蹦跳
奏响一段又一段生命的交响
自唤山亭翘檐掠过旧风铃
歌声不羁呼啸着穿越东西河
把九岭的秀美唱给每个归人
宜丰的风,迈着悠悠的步履
拂过天宝古村落那深邃的天井
时光微尘于光晕中悠悠苏醒
岁月的斑驳在青砖上轻轻停
龙凤拱顶还留着旧时的影
风在千年古楠的枝叶间留连
把光阴的故事讲给驻足的游人
宜丰的风,踏上官山蜿蜒的幽径
与漫山的毛竹陷入深情的缱绻
毛竹似海,涌起层层绿波
每片竹叶都在风里轻轻回应
每一根竹节,都携着风的眷恋
在这广袤天地间书写浪漫长卷
让自然与生命的交融定格成永恒
8、山食禅心:宜丰茶点吟
把杨梅的红,腌进晨露里
是山民对酸甜日子的,妥帖收藏
盐笋干在瓷盘舒展筋骨
每一丝纤维,都裹着竹海的清旷
洛神花绽开半盏晚霞
冬瓜与南瓜,褪去暑气换身糖霜
柚子皮把秋天的甘醇锁进肌理
像宜丰人,把日子过成慢火熬的汤
姜有三种脾气——
糖醋的柔,是禅心的温软
豆豉的香,是烟火里的静悟
盐浸的爽,是处世的清朗
热烈里藏着分寸,温和中带着阳刚
茄子黄瓜晒成岁月的书签
红薯片嚼出阳光的甜脆响
酸枣干酸得明亮,南酸枣甜得绵长
状元红的胡萝卜,是餐桌上的吉祥
虎杖杆透着山野的酸楚与倔强
枇杷干润着时光的燥热与湿滞
这一碟碟茶点,不是精致的排场
是把青涩熬成温润的修行
宜丰人把四季的馈赠,嚼成酸甜与喜乐
嚼出对日子最朴素的敬与望
他们把山味酿成烟火日常
把时光喂得活色生香
作者简介:甘红,深圳某中学教师,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年度百佳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城市文艺》(香港)《鸭绿江》《特区文学》《青年文学家》《爱你》《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宝安日报》等。获2025深圳职工文学创作大赛散文组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