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净土
第一节:秩序与尊严
兵团农场的接待,与之前那个黑工棚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没有立刻被驱赶或盘剥,而是被带到一个干净整洁的招待所。一位姓张的政委亲自过来了解情况,耐心听取了老杨和林守成等人的诉说,并让卫生员立刻为几个身体不适的工友检查。
热腾腾的饭菜,干净的床铺,温和的态度,这一切让饱受磨难的一行人恍如隔世。张政委明确表示:“你们反映的情况,我们会调查。既然来到了兵团,就要遵守兵团的规矩。我们这里招工,讲的是自愿、公平,合同白纸黑字,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绝不拖欠克扣。”
第二天,农场劳资科的工作人员拿来正式的劳动合同,条款清晰:按采摘量计酬,每公斤有明确的单价,提供基本的劳保用品和住宿,食堂饭菜明码标价(价格远低于市场),工资每月15号准时打入银行卡。虽然条件算不上优厚,但一切都摆在明面上,透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正规和秩序。
第二节:汗水与收获
签完合同,他们被编入一个老职工的采棉班组。班长是个姓陈的山东大汉,不苟言笑,但做事公道。他给他们分发了统一的棉布手套、遮阳帽和崭新的采棉袋,并详细讲解了兵团的采摘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
劳作依然是艰苦的。无垠的棉田,毒辣的日头,重复的动作。但在这里,心情完全不同。没有人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监工变成了技术指导,关心的是采摘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变着法克扣。中午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食堂的饭菜虽然简单,但管饱,有荤有素。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工本,每天采摘的重量由自己和班长共同确认签字,公开透明。看着本子上每天不断增加的数字,林守成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这汗水流得值,每一分付出都能看到明确的回报。傍晚收工时,虽然腰酸背痛,但工友们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而是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神情。
第三节:群体的力量
兵团农场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大家庭。除了劳动,还有定期的学习、简单的文体活动。老杨、林守成他们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老职工们并没有排斥他们,反而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有人教他们更省力的采摘技巧,有人在他们生病时帮忙打饭。
林守成第一次感受到,作为劳动者,可以被尊重,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保障,而不是像一盘散沙一样任人欺凌。晚上,他们躺在虽然简陋但干净温暖的宿舍里,不再是唉声叹气,而是交流着一天的收获,讨论着等拿到工资后给家里寄多少钱,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第四节:迟到的汇款
一个月后,到了发薪日。林守成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和工友们一起排队在农场财务科门口。当那张薄薄的工资卡拿到手里,并在旁边的ATM机上查询到里面实实在在的数额时(虽然扣除食宿后不算特别多,但一分不少),他的手颤抖了。
他第一时间跑到农场的小邮局,将大部分钱汇给了王桂芹。在汇款单附言栏,他笨拙地写下:“桂芹,我很好,在兵团农场,正规,放心。钱先用着,照顾好自己和小辉。”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又能挺直腰杆,做一个对家庭有担当的丈夫和父亲了。
第五节:扎根与眺望
采摘季结束的时候,兵团农场召开了一次简单的表彰大会。林守成和老杨因为吃苦耐劳、表现突出,还得到了一个印着“先进生产者”的搪瓷缸子和几百元奖金。捧着那个红艳艳的缸子,林守成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一件奖品,更是一种认可,一种尊严的回归。
农场领导表示,冬季农场还有水利维修、大棚种植等活计,欢迎愿意留下的工人继续干。大部分工友选择留下,包括林守成。这里虽然辛苦,但让他感到安心,看到了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可能。
站在农场空旷的场院上,望着远处白雪覆盖的天山山脉,林守成的心境与初来时已截然不同。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成了他绝望中的救赎之地。他依然想念远方的家,但此刻,他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他在这片严酷而公正的土地上,暂时扎下了根,积蓄着力量,也眺望着未来某一天,能够更有底气地返回故乡。
(第十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