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微光
第一节:暗中的串联
老杨的话像一粒火种,在绝望的工棚里悄悄蔓延。林守成和另外七八个同样受够了盘剥、心思活络的工友,开始以老杨为核心,暗中串联。他们利用吃饭、上厕所的短暂间隙,低声交换信息,商量对策。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被工头安插的“眼线”察觉。
林守成凭借年纪稍长和以往当小工头的经验,成了老杨的得力助手。他负责观察工头和他那几个打手的活动规律,寻找监管的漏洞。他发现,每到周末,工头总会带着亲信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小镇“改善生活”,往往深夜才醉醺醺地回来,那段时间是看守最松懈的时候。
第二节:艰难的谈判
机会来了。又一个周末,确认工头的车离开后,老杨和林守成决定代表大家,去找负责日常监督的二工头谈判。这个二工头姓李,相对没那么凶神恶煞,似乎也对大工头的某些做法有些不满。
在一处背风的沙丘后,老杨开门见山:“李头儿,兄弟们实在撑不住了。活太重,吃的猪食不如,工钱一分不见。再这么下去,非得出人命不可。我们要求不高:一是伙食得见点油腥,二是先预支点钱给有病的兄弟看病,三是给个准话,工钱到底啥时候结?”
李工头眼神闪烁,显然有些犹豫。林守成补充道:“李头儿,我们知道你也是给人干活。但真要闹出大事,上面怪罪下来,你也不好交代。咱们好好商量,把活干完,大家都安稳。”
软硬兼施下,李工头松了口,答应尽量改善伙食,并同意给那个生病的四川老汉预支两百块钱,但工钱结算的事,他做不了主,得等大工头回来。
第三节:意外的转机
虽然主要问题没解决,但伙食的略微改善(至少馒头不再是馊的,菜里偶尔能见到几片肥肉)和争取到的一点医药费,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工友们看老杨和林守成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信服和感激。这种团结起来争取到的微小胜利,比任何空头支票都来得实在。
更意想不到的转机发生在几天后。棉田里来了几个兵团农场的技术员,考察棉花的成熟度。老杨瞅准机会,假装问询种植技术,凑上去搭话,巧妙地透露了他们这边恶劣的工作条件和被克扣工钱的情况。那个带队的年轻技术员听后皱紧了眉头,没多说什么,只是仔细看了看他们这群面黄肌瘦的采棉工。
第四节:抉择之夜
那天晚上,老杨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兵团农场那边确实缺人,尤其是像他们这样有经验、能吃苦的。那个技术员私下告诉他,如果他们愿意,可以集体过去,农场正规签合同,按量计酬,工资月结,食宿条件也比这里好得多。
“但是,”老杨压低声音,神情严肃,“风险很大。第一,咱们没干满工期,王扒皮(指大工头)肯定不会轻易放人,更不会结算工钱,这大半个月就算白干了。第二,怎么逃出去?三十多里戈壁滩,步行得大半夜,被抓回来后果不堪设想。”
工棚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一边是继续留在这里被榨干血汗甚至可能拿不到钱的确定性,一边是逃离虎穴但损失惨重且前途未卜的风险。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第五节:微光引路
林守成的心怦怦直跳。他想起家里等米下锅的妻子,想起失业在家的儿子,想起这近一个月非人的折磨。留下,可能是死路一条;逃走,虽然损失了工钱,但至少还有健康和新的希望。那兵团农场正规招工的消息,就像黑夜里远处的一盏灯,虽然微弱,却指明了方向。
他看了看老杨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工友们期盼又恐惧的目光,深吸一口气,用沙哑但清晰的声音说:“杨哥,我跟你走。这鬼地方,我一天也待不下去了。钱没了可以再挣,人垮了就啥都没了。我相信兵团那边!”
他的话像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涟漪。陆续地,又有五六个人表示愿意一起走。最终,包括老杨和林守成在内,一共九个人,决定冒险一搏。他们约定,就在下一个工头去小镇逍遥的夜晚,带上仅有的那点干粮和水,向着那片未知但象征着希望的灯光,出发。
黑暗中,九双眼睛闪烁着决绝的光芒。那微光,是求生的本能,是反抗的勇气,更是绝境中不曾泯灭的对公正的渴望。
(第十三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